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

发布时间:2017-10-14 19:15

  本文关键词: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


  更多相关文章: 基督教 右翼 当代 美国政治


【摘要】: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美国确立了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从法律上说,政府与宗教组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上的政教分离并不能阻止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如阿历克西· 托克维尔说的那样,“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1 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内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新基督教右翼的发展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督教右翼就是指那些致力于政治参与的基督教保守派。他们在社会道德与政治上均持保守观点,提倡美国公共政策的指定上应体现美国传统的道德准则。从人员构成上看,基督教右翼主要由白人福音新教教徒组成,然而一部分的天主教徒,犹太教徒,和黑人基督教徒也加入其中,因此基督教右翼也称宗教右翼。纵观美国历史,,基督教右翼涉入政治的现象并不鲜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针对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现象,基督教右翼以共和党为载体,发起了新的一轮政治运动,被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称为“新基督教右翼运动”。迄今为止,新基督教右翼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末,第二个阶段从八十年代末至今。法维尔(Jerry Falwell)建立的“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是第一阶段运动的代表性组织。在这一阶段,虽然基督教右翼的活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实际上他们所取得的政治成果并不多。八十年代末,“道德多数派”正 WP=7 式解散,新基督教右翼运动转入低谷。1989年,帕特·罗伯逊(Pat Robertson)成立了“基督教联盟”(Christian Coalition),宣告着新基督教右翼运动的再度兴起,也就是第二阶段的开始。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的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基督教右翼的政治实力大大加强,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也有很大的提高。本文将焦点集中在新基督教右翼运动的第二阶段,就宗教右翼的政治实力,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分析。 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言,介绍了新基督教右翼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并点明文章的意义,回顾相关文献。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这一章从宗教内部的动力,美国政体制造的外部环境,和宗教特有的资源三方面分析了在美国宗教为什么要参与政治。 第三章检验了宗教右翼的政治实力。这一章从宗教右翼的基层组织和全国性活动两方面入手。在基层组织方面,新基督教右翼的第二代领导人重视基层建设和群众发动。为了巩固群众基础,他们加强了基层组织力度,利用大众媒体宣传自己的观点,打破了教派、种族的界限,扩展了自己的政策议程,从而吸引了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在强大的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宗教右翼在华盛顿的活动也更具影响力。通过对政策制订者的“圈内”、“圈外”游说,介入选举政治,影响司法机构等活动,宗教右翼的政治影响力渗透到美国政府的各个权力分支。 第四章分析了宗教右翼对美国公共政策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宗教右翼在其影响政策制订的活动中进行了策略调整。在手段上,宗教右翼采用了政治务实主义和渐进主义。在活动范围上, WP=8 他们加强了在地方层面的活动力度,力图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取得政治收益。在政策议程上,他们不再只重视传统的道德问题,开始关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外交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检验基督教右翼所关注的政策制定,作者发现虽然宗教右翼在美国政坛上是一只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但它并不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第五章检验了新基督教右翼所遇到的困难。自由主义对保守势力的反抗,政党之间及内部的分歧,以及宗教右翼运动内部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都限制了新基督教右翼发挥其最大政治潜能。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作者在总结全文的同时,就如何从宗教因素方面改善中美关系提出了一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D771.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8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Analysis: Why Religion and Politics Converge18-26
  • 2.1 Incentives18-22
  • 2.2 Environment22-24
  • 2.3 Resources24-26
  • Chapter Three The Political Strength of the New Christian Right in the 1990s26-56
  • 3.1 Grassroots Mobilization26-41
  • 3.1.1 A Strategic Shift to Grassroots Mobilization26-29
  • 3.1.2 Strong Network of State Affiliates and Local Chapters29-33
  • 3.1.3 Mass Media Network33-37
  • 3.1.4 Enlargement of the Constituency37-41
  • 3.2 National Presence41-56
  • 3.2.1 Lobbying for Influence41-46
  • 3.2.2 Involvement in National Elections46-52
  • 3.2.3 Influence in the Judicial Branch52-56
  • Chapter Four Impact on Public Policy56-86
  • 4.1 Strategic Adjustments in Addressing Public Policy56-60
  • 4.2 Traditional Pro-family Agenda60-70
  • 4.3 Expanded Agenda70-86
  • 4.3.1 "Pocketbook Issues"70-75
  • 4.3.2 Foreign Policy75-86
  • Chapter Five Limitations of the New Christian Right Movement86-96
  • 5.1 Outside Pressure86-89
  • 5.2 Partisan Factor89-91
  • 5.3 Internal Dilemma91-96
  • Chapter Six Conclusion96-101
  • <参考文献>101-10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运标;唐磊;;美国教科书中的宗教与科学之争——以斯科普斯案和《国防教育法》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白丰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韩家炳;;中国学者多元文化主义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4 栾丽梅;李双燕;;《金山华人》中的美国噩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5 杨金玲;;重大政治举措对英语词语“政治正确性”的推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戴继诚;;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刍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鲁军虎;杨坤;;圣经文化对当代美国政治文明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8 赵建宇;;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神学目的及其本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高树钦;宋铁琛;阮军;;《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文化解读[J];长城;2009年04期

10 樊华强;;从宗教文化透视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传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和平;;论高校校友捐赠中的利益诉求[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贾付强;;宗教战略与冷战初期的美国公共外交——以1948年意大利大选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杨卫华;;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共产主义——对《教务杂志》有关观点的剖析[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八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对世界政治事务的积极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11年

3 唐霞;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高卫红;20世纪上半期美国南方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超;美国“肯定性行动”中黑人就业政策研究(1965-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孔娜娜;行动者、关系与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10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丽娜;当冲突遭遇种族:美国电影《撞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慧星;中美两国元首选举制度差异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雷鸣;论宗教信仰与国家安全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7 段绍洋;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波;二战后美国政府规制下利益集团的合法性重塑[D];河南大学;2011年

9 常昌;美苏民族融合范式之比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10 涂艳;新基督右翼对美国政治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2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32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2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