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14 23:34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 精英治国 政治精英


【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奉行精英主义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精英治国最强化的国家之一,精英主义己经成为新加坡人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独特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新加坡实施精英治国方略提供了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新加坡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与邻近国家的关系的紧张,使新加坡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境地。加之国内处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内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极其贫乏,国家如一盘散沙。新加坡在这种远近交困的情境下,为了更经济更高效地生存下去,李光耀团队只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筛除去那些软弱和迟缓的人,由政治精英支撑起新加坡的统治。精英治国即是由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某些专门知识或专业特长,个人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人,担任政府或其它专业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专家或行政官僚,以达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的。新加坡的领导集体通过前期的理论和政策的铺垫,援引各种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使精英理论更富有说服力,捋顺精英治国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精英治国理论。在经过频繁的游说之后,最终成为国人认可的治国方略,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效能,促进年幼的新加坡安全快速地成长。新加坡的精英治国方略通过精英的选拔、精英治理和精英的淘汰体现出来。新加坡国土狭小,人才资源有限,因此,李光耀政府决定坚持国内培养和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吸引精英人才。为确保进入行政部门工作的人员为精英人才,公务人员的选拔标准制定得近乎苛刻,但是科学的选拔程序也保证了进入政府机构的人员为高素质的精英。新加坡的政府精英组成了一个廉洁、公正、高效、为人民自觉奉献的政府。无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过程之中,精英政府的优势尽显无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加坡的精英治国理念也在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今政府对精英的招募出现了困境,精英群体越来越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可,政治精英在民众中的形象也不如老一代的领导集体那样高大和令人信服,加上民主思想致使国人对精英当政的威权主义作风产生了抵抗,新加坡的精英治国方略受到了干扰和挑战。这些挑战给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将推动新加坡治国理论的日臻完善。
【关键词】:新加坡 精英治国 政治精英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33.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选题意义8-9
  • 1.1.1 理论意义8
  • 1.1.2 现实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 1.3.1 研究思路11
  • 1.3.2 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李光耀精英治国论:新加坡精英治国实践的理论基石12-26
  • 2.1 李光耀精英治国论的背景12-19
  • 2.1.1 国际环境12-14
  • 2.1.2 国内条件14-19
  • 2.2 李光耀精英治国论的理论体系19-26
  • 2.2.1 精英治国论的发展脉络19-22
  • 2.2.2 精英治国论的系统化22-26
  • 第三章 新加坡精英治国的运作模式26-40
  • 3.1 精英的选拔与淘汰26-34
  • 3.1.1 确定精英的标准26-28
  • 3.1.2 精英选拔的途径28-31
  • 3.1.3 精英选拔的过程31-32
  • 3.1.4 精英的淘汰32-34
  • 3.2 精英政府的治国方略34-40
  • 3.2.1 精英主导下的机构设置34-35
  • 3.2.2 精英模式下的政策制定35-36
  • 3.2.3 精英模式下的政策实施36-37
  • 3.2.4 精英主导下的行为监督37-40
  • 第四章 新加坡精英治国面临的挑战40-48
  • 4.1 精英招募的困境40-43
  • 4.1.1 人才与人口比例40-41
  • 4.1.2 精英从政意愿不强41-42
  • 4.1.3 精英外流42
  • 4.1.4 精英的储备缺乏多样性42-43
  • 4.2 精英与普罗大众的博弈43-45
  • 4.3 精英形象的损毁45-46
  • 4.4 民主浪潮的冲击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永年;;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学什么[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2 李朋飞;;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陈晓蓉;;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02期

4 黄松赞;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变化略述[J];东南亚研究;1987年Z1期

5 陈寿仁;;近三十年新加坡华人社会结构及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摘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04期

6 一木;;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的若干特点[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01期

7 黄松赞;新加坡华人的生存道路[J];东南亚研究;1992年05期

8 沈立新;新加坡牛车水的历史变迁[J];八桂侨史;1992年03期

9 黄松赞;;论战后新加坡华人自立求存的新道路[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10 廖小健;新加坡华人经济评估[J];八桂侨史;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庄幸乐;;新加坡华人庆清明[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2 李金生;;新加坡闽人的谱牒与族史:文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玉聪;王黎晨;;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与华族的冲突与融合[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天锡;;闽籍新加坡华人的传统节日活动窥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勇;;从族谱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变迁[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彦;;新加坡华人青年婚姻家庭状况调查与分析[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怀;市领导会见新加坡驻厦总领事[N];厦门日报;2011年

2 钟雁明;广东与新加坡经贸成果具先导示范作用[N];国际商报;2006年

3 郭海方;史济春会见新加坡客人[N];河南日报;2007年

4 杜亚雄;多元的新加坡传统音乐[N];音乐周报;2006年

5 李小博;选美国,不如选新加坡[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时报记者 张伟伟 叶媛媛;“努力开创新加坡福建经贸往来新纪元”[N];福建工商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龙镇 通讯员 贾煊 蒋淑君;新加坡科技代表团智汇佛山[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 王慧;新加坡 制度“管”出国家新形象[N];人民日报;2012年

9 南方日报评论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市长班”学员 周虎城;新加坡社会组织的仪轨建设[N];南方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周洋 通讯员 史永洁;新加坡,一座值得开掘的“富矿”[N];淮安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罡辉;中国大陆与新加坡小学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余莉敏(EU LI MIN);陈嘉庚对新加坡的贡献(1904-1950年)[D];浙江大学;2014年

3 沈逸婷;晚清侨务与海外侨领:新加坡侨领吴寿珍个案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陈曦;左秉隆在新加坡推广中华文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周理清;新加坡的平衡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靖雯;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理论与实践[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白叶;社会变迁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7年

8 曹韶玮;新加坡社区管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贾冉冉;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姜丽萍;新加坡华语运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3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33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