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屠杀纪念日刍议
本文关键词:德国大屠杀纪念日刍议
【摘要】:1996年,联邦德国把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比尔肯瑙集中营的日子"1月27日"确立为国家纪念日,命名为"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日",或简称为"大屠杀纪念日"。这一举动既是德国社会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后最终接受大屠杀历史的反映,也是新德国政府及其领导者在面临复杂国内外局势后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此后,该纪念日成为德国政府回应当代问题、塑造公众健康历史意识的舞台,并对国际二战记忆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德国 月日 奥斯维辛 大屠杀纪念日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联邦德国史学研究——以关于纳粹问题的史学争论为中心”(项目号:12JJD770015) 2014年曙光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公共历史争议研究:以纳粹历史争议为中心的考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德国通史”(项目号:13&ZD1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751.6
【正文快照】: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比尔肯瑙集中营(Auschwitz-Birkenau)。51年后,这一天被确立为联邦德国的国家纪念日,其官方名称为“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日”(Tag desGedenkens an die Opfer des Nationalsozialismus,简称为“大屠杀纪念日”[Holocaust-Gedenktag])。时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钟捷;;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J];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2 孟钟捷;;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与大屠杀历史争议——1996年的“戈德哈根之争”[J];世界历史;2015年01期
3 孟钟捷;;公共历史教育和德国的战争罪责观——以1990年代末“武装部队罪行展览之争”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的本土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钟捷;;“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在捍卫以色列中的战略性运用[J];世界民族;2012年04期
2 威廉·赫尔姆赖希;时春荣;;“大屠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J];民族译丛;1992年06期
3 ;青东大屠杀[J];上海党史研究;1995年04期
4 邓安新;;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J];世纪行;1997年06期
5 吴旭;;敦请订立“否认大屠杀罪”[J];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2年01期
6 蔡遐欧;;他是从白公馆尸坑爬出来的——忆谭谟讲述“11·27”大屠杀幸存经历[J];红岩春秋;2012年Z1期
7 徐远举;;我那伸向重庆大屠杀的血手[J];世纪行;1997年12期
8 林海;;近50年世界八大政变[J];报刊荟萃;2007年09期
9 文锋;;惨绝人寰的“检证”大屠杀[J];环球军事;2008年07期
10 郭隆隆;令人心灵颤抖的历史——参观美国大屠杀博物馆有感[J];国际展望;1994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仁木富美子;;《无人区·长城线上的大屠杀》(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小牧;大屠杀的光影切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纪念大屠杀史料上网[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王水平;以色列:禁止否认大屠杀历史[N];光明日报;2014年
4 记者 何洪泽、邹德浩;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N];人民日报;2005年
5 吴酩;纪念:当代人的“零容忍”[N];人民日报;2007年
6 林均;大屠杀不能被遗忘[N];文学报;2007年
7 王湘江;“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哀之更须鉴之[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彭梦瑶;巨款补偿大屠杀受害者,意义不在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陈立希;反思美莱大屠杀,美大兵返越祈和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Hanna Yablonka 本古里安大学历史与以色列研究所教授;从以色列视角看二战结束65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征;关于以色列纳粹大屠杀教育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史今;大屠杀纪念馆在美国大屠杀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万海(Vahe Ghazaryan);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万敏;从独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朱钰;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7 冯志明;坎坷的民族和解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梅玉;犹太社团—美国学校大屠杀教育的主要推动力[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潘明慧;东西方在大屠杀时期对犹太人的态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2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5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