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权体制与新加坡的政治稳定
发布时间:2017-11-01 11:01
本文关键词:威权体制与新加坡的政治稳定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 政治稳定 威权体制 刚性管制 柔性治理
【摘要】:新加坡自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以来,仅用了短短30年时间便成为东南亚地区“政治最清廉稳定、经济最繁荣进步、社会最和谐安定”的典范国家。新加坡威权体制的建立有其历史必然性,威权体制对新加坡的助推发展不可或缺。当20世纪80年代的转型浪潮汹涌迭起之时,新加坡与该地区的其他威权国家相比,成功实现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动态平衡,其表现更为令人称奇,这也在学术界掀起了探究“新加坡发展之谜”的热潮。政治稳定是安邦兴国的根本前提,新加坡在实现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平衡方面的经验,可以借助政治稳定的基本类型划分加以概括总结,即:以压制政治参与、打击腐败和创设集权型政治体制为代表的刚性管制措施,和以渐进民主化改革、重视民意为本的政治系统平衡和精英主义、实用主义交互运用的柔性治国,达到强制型稳定和自然型稳定的相得益彰。不论从学理角度还是从事实角度来看,威权体制治下的新加坡政治稳定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然而,根据我们对其他国家政治发展经验和规律的分析,梳理新加坡发展路径,展望未来新加坡政治稳定,一些潜在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比如:在执政理念上,塑造绩效合法性的色彩仍然较重;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公民社会力量仍然弱小,国家强势地位显露无遗;在体制运转方面,新加坡威权体制缺乏有效的制约、平衡,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未来的新加坡发展。新加坡继续保持政治稳定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在民主建设上,应逐步淡化威权色彩,加强实质性民主建设,夯实合法性建设的基础;在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处理上,国家应该逐步培育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减轻政府在国家治理的负担,借此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保持新加坡目前的政治体制稳定方面,应提高威权体制的制度化水平,以更高的自信度来扬弃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做好“新加坡式民主”。
【关键词】:新加坡 政治稳定 威权体制 刚性管制 柔性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33.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导言7-13
- 第一章 新加坡威权体制的建立及其治下的政治稳定状况13-21
- 一、新加坡威权体制的建立13-16
- (一) 威权体制的概念与内涵13-14
- (二) 新加坡威权体制建立的必然性14-16
- 二、新加坡威权体制下的政治稳定状况16-21
- (一) 政治稳定的概念与内涵16-18
- (二) 新加坡的政治稳定状况18-21
- 第二章 刚性管制:新加坡实现强制型政治稳定的基本之策21-38
- 一、压制政治参与,抑制社会动乱21-25
- (一) 政权控制思想和舆论,严格管控新闻媒体21-24
- (二) 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受到严格限制,活动能力有限24-25
- 二、有效打击腐败,树立清廉政党形象25-30
- (一)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26-27
- (二) 实行高薪养廉的预防腐败政策27-29
- (三) 高度重视制度和法规建设,从严治贪29-30
-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谋求对社会的控制30-32
- (一) 新加坡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30-31
- (二) 网络化基层组织的形成与运行机制31-32
- 四、制度架构凸显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自主性32-38
- (一) 党高府低,政府置于人民行动党的绝对控制之下32-35
- (二) 打压反对党,人民行动党长期占据国会绝对多数议席35-36
- (三) 名义上司法独立,实则屈从于人民行动党36-38
- 第三章 柔性治理:促成威权体制由强制型稳定向自然型稳定的过渡38-56
- 一、制度的逐步开放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步扩大38-44
- (一) 开辟公共领域,调节国家和社会关系39-42
- (二) 主动调适刚性制度,引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42-44
- 二、民意为本,政治系统输入端和输出端力求达到平衡44-51
- (一) 好政府主义,凸显“以民为本”45-46
- (二) 完善民意搜集、传输渠道,有效整合利益诉求46-49
- (三) 政策输出重视民意反馈处理,及时修正、完善政策49-50
- (四) 政策输出力求改善民生,实现国与民共富50-51
- 三、政策制定和调整突出精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互运用51-56
- (一) 立足精英主义,最大限度减少决策失误51-53
- (二) 采用实用主义,灵活地调整政策53-54
- (三) 政府机构适时调整和重组,服务于政策调整需要54-56
- 第四章 反思与对策:影响新加坡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的因素及应对之略56-66
- 一、影响新加坡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的因素分析56-60
- (一) 执政理念偏重于绩效合法性建设56-57
- (二) 公民社会力量孱弱,公民政治冷漠现象较为严重57-58
- (三) 政治体制的制衡机制较为薄弱,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58-59
- (四) 世界民主化浪潮的示范效应增大了威权体制被转型的变数59-60
- 二、新加坡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的应对之略60-66
- (一) 着力加强实质性民主建设,夯实合法性建设的基础60-61
- (二) 培育发展成熟的公民社会,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61-62
- (三) 引入竞争和参与两个变量,提高威权体制的制度化水平62-64
- (四) 扬弃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做好“新加坡式”民主64-66
- 结束语66-68
- 参考文献68-7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5
- 后记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敏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述评[J];八桂侨刊;2006年03期
2 李路曲;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改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4期
3 孙景峰,满振刚;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司法体系[J];东南亚纵横;2004年12期
4 刘婷;;威权政治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新加坡政府的媒介观[J];东南传播;2012年05期
5 高奇琦,李路曲;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6 李路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社会控制方式[J];东南亚研究;2006年04期
7 曲华林,翁桂兰,柴彦威;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8 侯芳;;亨廷顿政治稳定思想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9 李路曲;关于新加坡政党体制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吕元礼,邱全东;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政党文化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麻雪峰;韩国和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本文编号:1126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12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