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试析俄罗斯三届总统选举

发布时间:2017-11-16 09:28

  本文关键词:试析俄罗斯三届总统选举


  更多相关文章: 宪法 总统选举 选举制度 权力更迭 政权 政党政治


【摘要】: 作为国家权力更替的民主形式,,总统选举在俄罗斯民主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由 于总统在俄罗斯三权分立权力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俄罗斯总统选举就成为民众、政党 和各种社会政治组织最为关注的社会政治活动之一。对三届总统选举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一 个侧面了解转型时期俄罗斯民主政治发展的轨迹。 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俄罗斯三届总统选举概述”。在这章中概述性地介绍了俄罗斯三届总统选举的 基本过程及其选举结果。由于总统在俄罗斯权力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历届总统选举成为转 型时期俄罗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权力斗争和矛盾冲突的焦点。在1991年的首届总统选举 中,作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当选为全民总统,从而为他在与戈尔巴乔夫的联 盟中央抗衡中增加了筹码。1996年的总统选举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与久加诺夫为代表 的左翼反对派围绕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展开的一次政治交锋,叶利钦的最终胜利表明俄 罗斯社会的民主改革道路不可逆转。2000年的俄联邦第三届总统选举具有里程碑性质,它 实现了俄罗斯历史上政权的首次和平交接,表明俄罗斯社会已经结束有关发展道路的权力 争夺,并开始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历届总统选举中当权候选人获胜的原因”。在这一章中,我们重点对三届总统 选举中当权候选人获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尽管三届 总统选举中当权候选人获胜的条件和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各不相同,但可以发现:第一,无 论是1991年和1996年的叶利钦,还是2000年的普京,他们都拥有明显的政权优势。这种 政治优势为他们在竞选期间调整政策,拉拢选民创造了条件。第二,他们都具有转型时期 俄罗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个人政治魅力,以及对社会政治资源的运用能力和对社会发展趋 势与民众心理的把握能力。因此,这种获胜的原因不是偶然的,它透视出现阶段俄罗斯总 统选举的一种竞选模式,即个人因素与政权资源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保证 了当权候选人的最终获胜。但在2000年的选举中这种模式也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即政党越 来越多地参与到总统竞选中来,并开始发挥作用。 第三章“影响总统选举的因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本章着重对影响三届总统选举的 诸因素(包括选举制度、政权、政党以及杜马选举)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我们得 出的结论是:俄罗斯选举制度的特殊性、政党政治的不成熟性以及杜马在国家权力体系中 的弱势地位都为在任总统候选人利用政权资源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现阶段俄罗斯 总统选举的特点表现为:政权的作用、当权候选人的超党派身份与他的个人魅力是决定选 举结果的主要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概括性地总结了俄罗斯总统选举这一民主政治行为的基本特征。从 严格意义上来说,2000年总统选举后,叶利钦与普京之间实现的政权移交只是政权阶层内 部的权力传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更迭。同时,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总统 选举在现阶段俄罗斯政治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它包括:首先,总统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一 部分,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稳定。各种政治力量通过参与总统选举不断地进行着分化组合, 那些极端的或激进的、与现政权相排斥的政治派别和政治主张逐渐被抛弃,代之以不同派 别之间纲领上的趋同。通过总统选举,各种不安定的杜会因素得到了化解,社会达到了相 对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普遍、直接的总统选举成为疏通民意的主要渠道。在各种矛盾相互碰撞的俄罗 斯转型时期,它起到了社会“减压器”的作用。民众及各社会政治组织通过选举活动表达 意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可以通过总 统选举得到部分地释放。 最后,我们认为,俄罗斯三届总统选举的特殊性和它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是俄罗斯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目前这种政治条件下, 俄罗斯要建立一种真正有效而稳定的总统选举运行机制还有很长的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75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聪颖;;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何以“告吹”[J];中国人大;2011年11期

2 阮氏方;米良;;革新越南选举制度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求[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3期

3 王振民;徐霄飞;;从人民代表到代表人民——由《选举法》的修改说起[J];中国法律;2010年01期

4 陈方玺;;德法选举制度对其政党制度的影响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舒绍福;;政治民主发展的政治文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舒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确立——从“一大”到“七大”的党章文本分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林冈;;台湾政党体系发展趋势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聂早早;;实现“同票同权”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基于农民参加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的调查[J];理论与改革;2011年04期

9 丁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论述[J];科技与企业;2010年04期

10 侯志强;;防治腐败关键在民主[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之;;改进和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的思考[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2 ;深圳市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经验与启示[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袁达毅;;中国选举制度改革论纲[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颖;;浅析中西方政党与选举的关系[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张伟;;萨利纳斯执政时期(1988~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原因探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光喜;;西方国家选民问责政府的路径分析——兼谈西方国家选举对政府问责的影响[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燕;;论西方国家公民问责政府的路径——基于选举政治的视角[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a\;;改革民主选举制度刍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10 李升军;;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政制度[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熊昌义;印度举行总统选举[N];人民日报;2002年

2 ;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什么特点[N];人民日报;2005年

3 李凡;建立规范的选举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3年

4 甄言;对西方选举制度真相的研究与思考[N];北京日报;2010年

5 记者 黄慧珠;俄加紧总统选举工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记者 陈峰;马其顿举行“非常总统选举”[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2012年总统选举,奥巴马党内料无劲敌[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记者 吴昌荣;尼日尔 穆罕默杜·优素福赢得总统选举[N];人民日报;2011年

9 记者 殷淼;贝宁 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开始计票[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刘滢;毫无悬念的总统选举[N];工人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增国;当代日本选举制度改革与政党体系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敬中;英、法、德议会选举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高宝华;台湾“立委”选制与立法运作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王雅琴;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曹峰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郑继永;韩国政党体系变迁动因与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林恒青;日本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下的政党政治[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益康;基层工会主席直接选举:源起、成效与前景[D];浙江大学;2004年

2 包毅;试析俄罗斯三届总统选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李海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普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中国选举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5 张竞;我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程咏梅;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D];郑州大学;2005年

7 谢毅敏;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常春;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对农村妇女当选的影响——来自宜昌J村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强;县级体制改革与城乡统筹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杰;论公司法上的累积投票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191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191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