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协同—跟进”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6 11:52
本文关键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协同—跟进”模型研究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认定的美国霸权的挑战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突破美国围堵与遏制的基础。中国与广大发展国家关系有着良好的历史溯源和现实需求,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合作往来中,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尽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还一贯宣布,在相当长时间内,即使GDP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因此,西方国家的种种霸权战争理论在中国的国际战略里并未有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将一如既往的是强大后的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在现阶段,甚至还是中国突破现在的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依靠点和确实可行的路径(将非常的有可能相似于中国在革命时期成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广大发展中国家包围少数发达国家”)。因此在新时期,系统的提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独特理论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必需,中国需要一个恰当的、客观科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正在进行的道路。她不仅可以让世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甚至支持或至少不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且对开创和确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在世界国际关系学界的地位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本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根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的学术观点及中国古典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结合自由主义的交流、合作、学习的核心概念,正确认识和运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借用跨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协同理论,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现当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综合运用文献和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归纳方法得出自己的另外一个结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跟进理论,跟进理论在深刻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基础上,对不同国家联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本文在选择中国与非洲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个案例研究上,得到极为恰当的结论:协同——跟进模式适合处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认为“协同——跟进”模型可以较为恰当的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作出概括,并认为“协同——跟进”模式具有很大的普适性,不但适用与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也可能适用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今天所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质上这也符合了当今国际关系中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问关系的一个趋同趋势:一个主要的发展中核心大国或发达国家核心大国,其身旁一定跟随着几个或多个中等国家、小国家,核心大国带领着他们协同——跟进,发展本国实力、处理国际关系问题,而且这种协同——跟进关系将越来越是平等的。 本文在分析国际政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从众多的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变量中抽取了三个主要变量即系统、公共产品、核心国家。基于协同学视角分析方法,在三个变量中构筑了一定的数学方程式关系结构,从而提出了协同——跟进模型的主要假设,即“当核心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多时,在外围系统数值接趋向近于1的情况下,中心系统会产生协同——跟进的模型”。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是本文的重点,包括四个部分。 导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研究原因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国内外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本文的核心假设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本文做出了结构安排。 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协同——跟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变量。理论基础为跨学科的“协同学”理论与作者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而得出的一个“跟进”概念,并将“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与“跟进”概念进行了结合。作者认为“协同——跟进”模型的基本分析变量有三个,即系统、核心国家和公共产品。并对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结构安排,从而提出了“协同——跟进”模型的-个数学方式方程式。用于描述和预测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状态。 第二部分根据“协同——跟进”模型的数学方程式论述了国际政治中大国与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五种系统模型,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构成了独特的中国系统模型。 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协同——跟进”模型的治理领域及治理机制。认为该模型存在四个治理领域和四个治理机制。 第四部分举了一个案例即中国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对上述理论进行论证。 结尾部分,本文对“协同——跟进”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协同——跟进”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D5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基荣;;东亚公共产品供应模式、问题与中国选择[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2 赵干城;;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3 G.格雷莱 ,江小平;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不同?——评某些现代发展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10期
4 尹继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刘青建;坚持基本立足点 开拓外交新思路——关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1年07期
6 刘新民;;有关拉美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争论与理论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03期
7 赵长峰;;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国家层面的考察[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4期
8 赵长峰;薛亚梅;;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援助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1期
9 简军波,丁冬汉;国际机制的功能与道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3期
10 李安山;;论“中国崛起”语境中的中非关系——兼评国外的三种观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本文编号:1192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19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