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困境与超越: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5 15:23

  本文关键词:困境与超越: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 出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和平崛起 崛起困境 潜在冲突 政治信任 国际机制


【摘要】:关于大国崛起的路径与影响,现实主义给予了最为悲观的解读,即争霸战争不可避免;而新自由主义则认为新兴大国成功崛起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关系,既对国际环境的准确把握。基于上述理论可见,东北亚区域性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实现有着特殊意义。目前,东北亚的稳定是以美日主导的权力结构为基础。对东北亚来说,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均势或霸权下的稳定预置了中国的"崛起困境"及其潜在冲突。在全球化时代,促进深度的国际合作,培育高度的政治信任和构建有效的国际机制,是东北亚各国跨越现实主义思维,理性面对中国崛起,消弭潜在冲突的最佳选择。
[Abstract]:On the path and influence of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realism gives the most pessimistic interpretation, that is, the war for hegemony is inevitable; However, neoliberalism holds that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rise of new powers lies in properly handling regional and 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is not only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but also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ies. The region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Asia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strategy of peaceful rise. At present, the stability of Northeast Asia is based on the power structure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is is not the best choice for Northeast Asia. Because the stability under the balance of power or hegemony presupposes China's "rising dilemma" and its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promote deep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ster a high degree of political trust and build an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It is the best choice for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to transcend realistic thinking, rationally face the rise of China and eliminate potential conflicts.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社;
【分类号】:D820;D731
【正文快照】: 在国际关系之现实主义理论中,大国崛起是论”自然而出。然而地处东北亚这样一个国际关一个敏感话题,无论是以权力均衡,还是以国际系复杂而敏感的、现实主义氛围强烈的地缘环体系变迁为视角,一个国家实力的上升容易引境中,中国崛起并未完全验证上述理论的预言。发国际均势或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海涛;东北亚国际环境新变化与中国的外交选择[J];东北亚论坛;2003年01期

2 苏长和;帝国、超国家与东亚的未来[J];国际观察;2003年02期

3 张蕴岭;东亚合作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4 郑永年;;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冲突、合作与和平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5 李淑云;刘振江;;信任: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关键因素[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亮;胡波;;建构东亚共同体:问题与前景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2 范兆斌;苏晓艳;;资源配置、贸易条件与中国加入AFTA的动因及前景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22期

3 王秋彬;;东亚共同体:挑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4 刘传春;;新中国对外合作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J];长白学刊;2011年02期

5 王颖群;;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龚克瑜;;对中国参与解决朝核问题的前瞻性思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谢桂娟;;东北亚国家集体身份的缺失及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禄铭;;东亚海上战略互信机制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9 魏志江;;中日韩三国的战略信赖度分析[J];当代韩国;2010年04期

10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2 孙德刚;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4 杨权;东亚区域金融深化:由金融合作走向货币合作的路径[D];厦门大学;2006年

5 燕玉叶;购买“和平”:冷战后美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D];复旦大学;2008年

6 徐春祥;东亚贸易一体化的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苏提;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老中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9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菲易;国际化、制度化与民主化[D];复旦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昕春;;东北亚国家意识形态差异对区域合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魏志江;姜秀敏;;卢武铉的和平繁荣政策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3 韦健锋;东盟建立信任机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J];东南亚;2003年04期

4 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再认识[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5 倪霞韵;;美国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设想[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4期

6 张锡镇,李晶;对朝鲜政策的再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7 韩彩珍;“共有理念”之于东北亚合作制度化进程的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5年06期

8 耿丽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J];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10 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卫兵;冷战后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2 门洪华;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理论的比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3 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郭红霞;浅析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际机制变迁[J];理论前沿;2004年18期

5 杨文静;中国融入国际机制与美国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10期

6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隋书卿;;试论国际机制及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刘成;;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J];华商;2008年07期

9 刘宏松;;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J];欧洲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楠;;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机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5 汤蓓;;国际卫生合作中的猎鹿困境与通报机制建设[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杰;国际机制与国家主权的价值悖论[N];学习时报;2003年

2 朱杰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峰会成加强亚信机制建设契机[N];文汇报;2014年

3 金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编研室);国际政治理论:为外交开道(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记者 杨迅 俞懿春 赵松 曲颂 车斌 张梦旭;希望与中国携手实现更多目标[N];人民日报;2014年

5 罗伯特·O·基欧汉 约瑟夫·S·奈;多边合作的俱乐部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路昕;峰会外交:中国外交新亮点[N];文汇报;2010年

7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 刘军;恐惧心理驱使下的战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记者 朱周良;金砖抱团倒逼现行国际机制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潘敏;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应多管齐下[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记者 潘春芳 陈正才 武建雷;虎分布国就野生虎跨境保护达成《昆明共识》[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焦世新;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6 赵永成;人权保护的国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周晓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王立鹏;国际机制之下的国家生存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燕;国际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姜春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经验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李长亮;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历史逻辑、现实选择与问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董国辉;论和平发展进程中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志强;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民族心理需求解析[D];暨南大学;2007年

10 王艳丽;论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8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28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