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国家自主性与新加坡国家构建探析

发布时间:2018-01-22 05:39

  本文关键词: 国家自主性 新加坡 国家构建 出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家自主性理论与国家构建理论存在着内在契合。国家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民族—国家构建与民主—国家构建。新加坡的国家构建过程中,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国家自主性突出的特征。国家自主性理论为分析新加坡国家构建中呈现的这一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
[Abstract]:The theory of state autonomy and state building theory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l fit.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mocratic state. Singapore's 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nation, democracy in two aspects are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autonomy. Prominent state autonomy theory for the analysis of Singapore N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is feature in provides a good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AZZ002)
【分类号】:D733.9
【正文快照】: 城市国家新加坡以其繁荣、法治、廉洁、高效闻名于世。而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之初,新加坡的状况并不乐观,以至荷兰经济学家艾伯特·温斯缪斯对新加坡的前景颇为悲观,他说:“新加坡即将完蛋,它只是亚洲黑暗角落里的一个狭小市场。”①然而,到了20世纪末,新加坡的状况却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慕良泽;高秉雄;;现代国家构建:多维视角的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房宁;周少来;韩旭;郭静;;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之四[J];文化纵横;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文华;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构建及其与现代化关系[D];西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庆悦;黄邦根;;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赵光元;丁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农村基层民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成云卿;;双重视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证及其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韩春晖;;民主:一种世俗化的实践理性——评熊彼特的民主观兼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覃敏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述评[J];八桂侨刊;2006年03期

6 徐长恩;;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原因[J];八桂侨刊;2009年01期

7 梁文永;;人权与税权的制度逻辑[J];比较法研究;2008年02期

8 易在成;;主权财富基金:界定、争议及对策探讨[J];比较法研究;2012年01期

9 赵明玉;饶从满;;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10 曹惠容;;新加坡教育投资政策的特点——兼论其成功的原因[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艾玲娟;聂平平;唐伟志;;政党认同与政党生命力[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2 韩春晖;;民主:一种世俗化的实践理性——评熊彼特的民主观兼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A];北京高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第二次论坛--“现代民主与行政法”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6年

3 谢庆奎;杨宏山;;信息全球化与意识形态创新[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4 冯兴元;毛寿龙;;单一税的理论基础[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赵自勇;;新加坡将会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吗?[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熊光清;;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9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王建国;;对经济价值论历史建构的当代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南开大学;2010年

3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7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晓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凤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凌嵩;新加坡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蒙泫润;1986年以后菲律宾的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琳琳;企业和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旭东;论我国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建议[D];安徽大学;2010年

8 夏菡斐;人本视域中的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李晓;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金鸽;少数权利的多元分化与整合[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加坡华族青年民族认同感减弱[J];八桂侨刊;2000年02期

2 王学风;;新加坡的和谐教育政策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赵明玉;饶从满;;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4 罗梅;;新加坡:2006~2007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7年03期

5 罗梅;;新加坡:2007~2008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8年02期

6 马勇;试论李光耀的治国思想[J];东南亚;1994年03期

7 赵自勇;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独立之初新加坡新工业化战略的确立[J];东南亚研究;1998年03期

8 曹卫东 ,德里达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与欧洲的复兴[J];读书;2003年07期

9 王天舒;;新加坡的多语政策与双语教育[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少华;新加坡的“生存政策”与对外关系[J];世界历史;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东尼·罗利;;东盟各成员国对待东盟的态度 新加坡[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2期

2 李华;新加坡总统蒂凡那[J];东南亚研究;1982年01期

3 李恩生;;新加坡试办“托老所”[J];世界知识;1986年17期

4 妄为;;亨德里克森为何被召回[J];世界知识;1988年13期

5 李锦维;;新加坡制定新移民法的背景[J];国际展望;1989年18期

6 许文益;;李登辉访新加坡与台湾“弹性外交”[J];世界知识;1989年09期

7 庄礼伟;;新加坡的组屋[J];世界知识;1990年22期

8 曹云华;试论新加坡政府在经济起飞中的作用[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9 梁育民;林鹏;;新加坡与跨国公司的隔世情缘[J];南风窗;1993年05期

10 吴明玉,,吴甫,邵宗晨;新加坡人事管理一瞥[J];中国石油和化工;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雷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社区参与实践[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良生;;新马关系中的水因素[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4 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5 任勇;都淦;;基于和谐社会愿景中的国家自主性:以政府转型为中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7 任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府转型:基于国家自主性的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9 戴学稷;;孙中山 新马华侨与辛亥革命[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10 李路曲;;简论新加坡政府的宪政建设[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 军;新加坡是如何培养“清官”的[N];人民代表报;2005年

2 记者 刘超;吴邦国贾庆林分别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川梅;新加坡:从“电子政府”到“整合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姜玉涛;市领导会见新加坡企业家代表团[N];常州日报;2007年

5 赵良英;俞正声会见新加坡客人[N];湖北日报;2007年

6 记者 赵良英;省政协宴请香港新加坡客人[N];湖北日报;2007年

7 记者 张顺;曹刚川会见新加坡武装部队总长[N];解放军报;2006年

8 徐亚华;丁大卫会见新加坡国立健保集团总裁[N];南通日报;2007年

9 ;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举行第三次会议[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刘灿;新加坡 高薪公职人员防腐清规戒律多[N];市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华;“群众路线”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D];复旦大学;2012年

2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4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6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7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8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杨明星;“第三方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连帅;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和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2 董立彬;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靳莉;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覃敏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冯平;新加坡行政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D];山西大学;2007年

7 王文明;威权政治与新加坡经济现代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智勇;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瑾;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新发展[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陈丽芬;冷战后新加坡对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3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53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