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左翼缘何兴起
本文关键词: 拉美左翼 左翼兴起 政治意识形态 出处:《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过去10年间,拉美政治向左转向,越来越多的总统来自中间偏左政党。通过研究1975年至2007年间18个拉美国家100次选举的样本,文章考察了解释总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因素。文章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农产品、矿产品、石油产品的丰富与一国出现来自中间偏左政党的总统呈显著的正相关。但是,石油出口因素仅对委内瑞拉有效。第二,过去的政治歧视和政府危机也与向左转呈显著的正相关。尽管当现任总统是保守主义者时贸易开放的影响消失,但贸易开放及前任总统来自右翼对出现一个更为自由的总统的可能性有负向影响。第三,当右翼总统任期出现政府危机时,在紧随而至的任期内出现左翼总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has shifted to the left,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presidents coming from centre-left parties. A sample of 100 elections in 18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between 1975 and 2007 was studied.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president's political ideology. The main points of the article are as follows: firs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minerals. The abundance of petroleum product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president from a centre-left political party. However, the oil export factor is only valid for Venezuela. Past political discrimination and government crise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urn to the left, although the impact of trade openness has disappeared when the current president is a conservative. But open trade and former presidents from the right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ossibility of a more liberal president. Third, when the right-wing presidency is in crisis. The likelihood of a left-wing president in the immediate term will be greatly increased.
【作者单位】: 美国佩波戴恩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后世界不同地区‘新社会主义’思潮比较研究”(12BKS062)的前期成果
【分类号】:D773
【正文快照】: 当前,左翼在拉美许多国家复兴。此次左翼复兴现象始于10多年前,时至今日仍持续走强。20世纪90年代初,拉美64%的总统来自右翼政党。2005年至2008年,此数字下降到33%。2009年伊始,15个拉美国家的总统来自左翼或中左政党。尽管将所有左翼政治家归入同一类掩盖了他们之间的一些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伟;;政治学范畴探析——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J];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刘春兰;;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斯通;刘远;;意识形态及其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1期
4 A.德米特里耶夫 ,南刚志;国际政治学协会第15次代表大会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5 万军;;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6 江涛;略论科学的政治意识形态效应[J];理论前沿;1997年18期
7 余喜;;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初探[J];理论界;2010年07期
8 余喜;冯浩;;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策略初探[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李朝祥;;解析公民政治意识的形成[J];前沿;2007年12期
10 ;中国“增量民主”推动社会变革[J];领导科学;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卢汉龙;;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理论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2 梁仲明;宫欣旺;;论危机处理中中央向地方授权的困境及其成因——基于汉、唐、清三代的比较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杭州市政协主席 孙忠焕;从政协文化的视角看人民政协以民主促民生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韩震;全球文化冲突下的中国和平发展战略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N];北京日报;2007年
4 本版编辑 [韩]赵慧琼 刘建设 编译 [德]克劳斯·马雷茨基 [美]哈里·马格多夫 著 孔德宏 牛晋芳 摘译;有资本主义成分,,但更接近社会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李曙光 摘;当前为什么更需要解放思想[N];北京日报;2007年
6 裘元伦;欧洲前途并不暗淡(下)[N];学习时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图穷匕首见(之二)[N];东方早报;2008年
8 张小波邋刘赛中;切实加强参政党建设[N];团结报;2008年
9 唐荒 (台湾);愈演愈烈的“去蒋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谢克;民进党进入“冰冷的冬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毅;从“文明冲突论”看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危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陈利利;论政治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聪冲;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杨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龙韵如;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竞选广告[D];厦门大学;2009年
7 牛靖丽;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雪;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广伟;论制度文明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欧阳小刚;朝鲜半岛统一内部障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54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5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