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结”时代政治主体的形塑——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的方案
本文选题:精神分析的“激进左翼” + 政治主体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现代社会的根本特性是断裂,哲学上步入后"哲学终结"时代,政治上跨进后"历史终结"时期。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拒斥上一代左翼思想家后结构主义标签,立足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尝试在存在论层面上刺破理性主体链条之上充满幻象的迷雾。至于未来社会的秩序,精神分析的"激进左翼"拒绝提出一套具体的方案,而是将未来世界秩序阐释为现实世界之中一个结构性的空白位置。至于能够担负起真正革命行动之政治主体,将是被当今资本主义体系所生成却又排斥在外的活死人。现代社会的问题是整体性的,唯有整体性追求的哲学才能够承担,精神分析视野下"激进左翼"提供的方案或许是一种思路。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ociety is breakage, philosophy step into post-philosophy end era, politics step into post-history end perio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the European "radical left" rejects the label of post-structuralism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left-wing thinkers, based on Lacan'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attempts to break through the fog of illusion in the chain of rational subjects at the level of existentialism.As for the order of the future society, the "radical left" of psychoanalysis refuses to put forward a set of concrete plans, but interprets the future world order as a structural blank position in the real world.As for the political subject who can bear the real revolutionary action, it will be the living dead created but excluded by the present capitalist system.The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are holistic, and only the philosophy of holistic pursuit can undertake them. In the view of psychoanalysis, the scheme provided by the "radical left" may be a kind of train of thought.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批判研究”(16ZDA101)
【分类号】:D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东;政治主体文明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5期
2 吴杰;王欣;;良性政治主体的构建——基于对“公民”和“人民”范畴演进的考察[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杨治远;;我国政治主体文明状况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4 李敏;;协调政治主体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生产力研究;2007年10期
5 郑玉兰;谷庆云;;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吕庆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7 郑玉兰;谷庆云;;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8 贾伯中;论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J];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05期
9 于春洋;吴婷婷;;论民族政治主体的两个分析维度[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杨亮;;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制度有效性获得的增量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宋惠昌;选民权力与代表意识[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爱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政治主体文明[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4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6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