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形象建设论
本文选题:新加坡 + 人民行动党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人民行动党稳握新加坡政权半世纪之久且政绩卓越,在新加坡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树立了良好的执政党形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形象建设包括:在政党属性上,人民行动党努力打造"全民党"的形象,淡化其阶级色彩,超越执政党掌控国家公权力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狭隘印象,以一种"执政为全民"的姿态得到更多人民的支持,成为延续自身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行动党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当属其党服、党徽及党总部大楼,这些符号惟妙惟肖地诠释出人民行动党的自然形象:"白衣""行动"及"低调";人民行动党的干部及其政府部门的行政官僚皆属于现代化精英,处事风格有"理性化"及"唯效能"等特质,但人民行动党并非完全自我局限于新加坡的上层精英圈中,呈现出与人民脱节的孤傲形象,相反,人民行动党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高质量、受爱戴、有活力的精英党;人民行动党每次都以绝对的优势取胜,足以证明新加坡国民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能力是认可的,而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能力尤其体现在反贪护廉、亲民爱民和卓越的执政绩效上。
[Abstract]: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has established a good image of the ruling party in Singapore and the world.The building of the image of the Singapore people's Action Party includes: in terms of party attributes,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has worked hard to create the image of the "all people's Party", downplaying its class color and surpassing the narrow impression that the ruling party dominates the state's public power and mainly serves the ruling class.With the gesture of "ruling as the whole people," it has gained more people's support and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extending the legitimacy of its own ruli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should be its party uniform, the party emblem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party headquarters.These symbols vividly interpret the natural image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white clothes", "action" and "low profile"; the cadres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ts of thei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belong to the modern elite.The style of handling affair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tionalism" and "efficiency only", but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is not completely confined to Singapore's upper elite circle, showing an image of isolation from the people. On the contrary,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has endeavoured to build itself into a high-quality, beloved and dynamic elite party.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has won every time by an absolute margin, which is enough to prove that the Singaporean people recognize the ruling ability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The ruling ability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is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the anti-corruption protection, love the people and excellent governanc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2-ZD-060)
【分类号】:D73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韶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可借鉴性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策划人语[J];南风窗;2011年11期
3 任之;;吴作栋与新加坡补选[J];世界知识;1993年02期
4 埃里克C·保罗,谧谷;新加坡政治自由化的前景[J];南洋资料译丛;1994年Z1期
5 吕元礼;长期执政的政党如何保持活力和诚实——读孙景峰新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张明亮;;“新加坡之谜”的新解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述评[J];东南亚研究;2005年06期
7 孙景峰;;民情沟通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社会基础的巩固[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2期
8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J];学术界;2006年02期
9 李路曲;;新加坡政治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刘建军;;“国高党低”与政党国家化:对新加坡模式的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路曲;;简论新加坡政府的宪政建设[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臧雷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社区参与实践[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良生;;新马关系中的水因素[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5 董敏;;浅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基于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戴学稷;;孙中山 新马华侨与辛亥革命[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7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8 徐孟颖;;清廉国家廉政机制对比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上海中山学社学术活动简讯[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小三;李显龙:“国父”长子接受民意大考[N];国际商报;2006年
2 吕元礼;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何以保持廉洁[N];学习时报;2008年
3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新加坡的政党制度[N];学习时报;2008年
4 王万征;新加坡:制度反腐培育廉政之花[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张云龙;有感于新加坡政府的服务理念[N];衡水日报;2007年
6 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田联刚;新加坡构建宗教和谐的经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实行委任制的新加坡公务员制度[N];学习时报;2008年
8 周 军;新加坡是如何培养“清官”的[N];人民代表报;2005年
9 记者 刘超;吴邦国贾庆林分别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杨川梅;新加坡:从“电子政府”到“整合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2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麻雪峰;韩国和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6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7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8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杨明星;“第三方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隋斌斌;合作主义从理念到制度:瑞典与新加坡福利制度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敏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2 高瑾;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新发展[D];西北大学;2008年
3 姜卫平;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社会的掌控[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周碧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能力建设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滕连帅;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和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6 董立彬;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靳莉;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冯平;新加坡行政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文明;威权政治与新加坡经济现代化[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5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6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