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日本环境ODA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选题:环境ODA + 特征 ; 参考:《东北亚论坛》2013年03期
【摘要】:日本环境ODA是国际绿色援助领域的重要现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环境ODA以积极的发展态势走在国际绿色援助体系的前沿,以极具战略色彩的发展特征追逐国家权益的增值。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和手段,日本环境ODA呈现出继续加强的发展趋势,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日本对环境ODA的战略发展与运用,对兼具受援国与援助国双重身份的中国有重要启示。日本对华环境ODA曾是中国获得国际环境援助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日本对华ODA贷款的停止,对华环境ODA的骤减,中国作为面临严重环境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与日、欧、美的环保合作,从多层面弥补本国环境治理上的资金技术不足。同时,作为援助国,中国应积极借鉴日本的经验,追求对外援助的最佳效应。
[Abstract]:Japanese environmental ODA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green aid.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development, Japanese environmental ODA has been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international green aid system with a positiv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ursued the increment of nati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As a strategic tool and means, Japan's environmental ODA shows a trend of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but it also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Japan's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ODA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 which is both a recipient and a donor. Japan's environmental ODA to China was the main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ssistance to China. However, with the cessation of Japanese ODA loans to China and the sharp drop in environmental ODA to China,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fac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i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with Japa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multi-level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as a donor, China should actively learn from Japan's experience and pursue the best effect of foreign ai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
【分类号】:D731.3;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忱;乌鲁木齐大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污染特征及趋势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1991年02期
2 金洁蓉;吴雯雯;张跃群;蒋智伟;;环境噪声污染特征及趋势与防治对策探析[J];科技风;2010年02期
3 束艳霞;冉永春;王建军;;对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启示[J];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06期
4 唐信英;罗磊;张虹娇;;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2期
5 温美佳;张红;张芊芊;;山西省“十二五”生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山西林业科技;2010年03期
6 Demetrios J.Moschandreas,周军莉,王tq,张国强;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趋势和面对的挑战[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2年03期
7 马灵芳,管东生,郑淑颖;广州新河浦小区庭院树木特征及其与环境空间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1期
8 刘春涌,李建宏,张慧;新疆原生地球化学环境灾害特征与防治[J];新疆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9 刘佳文;湖南省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3年13期
10 施文全,张建新,廖飞佳;新疆冬季低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J];新疆气象;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福生;周岩;王淑琴;张志红;马青荣;;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污染特征及污染趋势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张建南;;水乡绍兴的水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对策初探[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3 丁玉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特点及面临的挑战[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姜文来;;中国水资源利用战略——节流重于开源[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冷发光;何更新;张仁瑜;丁威;周永祥;;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6 梁学庆;刘德宏;宋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芦家娟;王毅力;赵洪涛;韦红才;;ABR反应器的启动及颗粒污泥特征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雷祖培;毛晓鹏;夏东平;;乌岩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A];浙江省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罗艳;周国逸;傅声雷;;北江流域水质动态[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刘玉平;白永红;;南宫市酸雨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湿地国际2002年~2005年战略[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2 周月鲁 作者为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世行项目对我国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启示[N];黄河报;2005年
3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巽浩;退耕战略不要把草放在括号里[N];科技日报;2002年
4 鹿永建;黄河水不断流的启示[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冯坚 高杰;鑫隆化工死而复生的启示[N];江苏经济报;2004年
6 姜云霄;征收塑料袋税的启示[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记者 马国军;无锡水污染对泉城有何启示[N];济南日报;2007年
8 任东升 边境;孟家岭小流域治理的启示[N];中国水利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李庆生;绿色农业好前景[N];中国环境报;2001年
10 小齐;“难题”的启示[N];经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里;重庆市畜禽粪便的土壤适宜负荷量及排放时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玉梅;海南省文昌市“文明生态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传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生消过程特征及其营养盐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文雅;流变、分野与实质——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环境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起伟;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军;深圳环保产业超常规发展战略[D];吉林大学;2005年
3 盖永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林慧平;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启示[D];河海大学;2007年
5 蒋皋;我国生态城市战略方向和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林嘉斌;厦门市环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舒岳;中日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比较及对江苏的启示[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贺国帅;加美酸雨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及其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开传;瑞典绿色发展道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28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2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