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体性:西方社会组织体制建构的逻辑基础
本文选题:现代主体性 + 西方社会组织体制 ; 参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在流变的现代性视野中,西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流变为主线的社会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社会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社会组织体制作为一个整合的秩序结构,评判其建构合理性的根本依据是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民对主体性的追求。作为内生逻辑,西方的社会组织体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内生自发的秩序,由社会内生组织结合生成的"强社会"成为重要的建构主体。作为外生逻辑,国家的制度安排使这一过程具有可控性和规定性。西方经验表明,"国家自主性"与"社会自主性"可以并行不悖,未来社会组织体制的建构趋势是按照"强公民—强社会—强国家"的理路形成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Abstract]:In the modern visual field of change, the modern 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n the West is the organizational process of the social system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tate and social relations as the main line.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social autonomy and national autonomy. As an integrated order structure, the basic basis for judg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s to see to what extent it can satisfy the citizens' pursuit of subjectivity. As an endogenous logic, the western 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an endogenous spontaneous order, and the "strong societ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ocial endogenous organizations become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on subject. As an exogenous logic, the state'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makes the process controllable and prescriptive. Western experience shows that "national autonomy" and "social autonomy" can go hand in hand.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tre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s to form a new type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according to the rational road of "strong citizen, strong society and strong country".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第三域’就业:我国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功能评估与制度路径研究”(编号:13YJC840010) 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功能评估与制度路径研究”(编号:12YD55YB)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崔月琴;吕方;;回到社会: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2 高献忠;何明升;;社会秩序的生成:从分立到耦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廖鸿;李培晓;;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将怎样“炼”成——社会组织权威专家研讨落实十八大精神[J];中国社会组织;2013年01期
4 张康之;张乾友;;市民社会演变中的社会治理变革[J];浙江学刊;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3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胡文木;;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徐文军;吕军利;;刍议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维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8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严骁骁;;从结构化理论看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德;;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变迁——以江西省余江县中童镇眼镜业为例[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赵丹;;法律职业伦理的生成与基督教传统[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勇;结构化工作满意度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彦婷;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姚鹏;论我国政府采购程序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陆兵;隐名股东法律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世杰;焦作市农地流转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国华;;从农民到公民——宪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视角[J];法学论坛;2007年02期
2 袁红叶;史海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培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04期
3 魏丽红;;浅议如何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地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4 ;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创新与贫困农民主体性构造[J];公安研究;2013年03期
5 苗连营;吴乐乐;;农民宪法主体性的确立与农村改革的宪法指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左卫民,朱桐辉;谁为主体 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J];法学;2002年07期
7 谢晓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人民的主体性[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8 唐志强;人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万斌;唐美云;;论民主的主体性限度[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10 范松仁;姚枋;;论农民休闲与人的主体性[J];调研世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青;杨伟;;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企业调研数据[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齐宁;;基于村民主体性视角中村民自治的行政法构想[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罗峰;;制度、文化与政党权威:理论上的关联[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伟;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辽宁大学教授 吴玉杰;文艺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N];辽宁日报;2008年
3 力 夫;学校自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马秀英;浅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N];西藏日报;2002年
5 刘源;保护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法律学者 夏正林;谈谈权利[N];广州日报;2014年
7 江苏省洪翔中学 吕宗建 泗洪县教育局 陈连;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江苏教育报;2012年
8 安徽省全椒县人民法院院长 高平;探索法院文化建设的可行道路[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赵振宇;师生之间应互祝快乐[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曹静漪 王卫东;强化文学经典意识[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2 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洋;从“抽象主体性”到“具体主体性”[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杨伟敏;管理中人的主体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皮小力;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文成;论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秦春香;中学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黎丹;主体性化学课程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越欧;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颖;语文阅读教学与高中生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焦小平;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齐国荣;问题式的主体性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89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8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