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体系社会视野下的东南亚
本文选题:东南亚 + 东盟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文章通过人类学"跨体系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东南亚社会,回应了当下一些热点问题,并提出"跨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主要结论是:"东盟方式"有其社会文化传统,是一种适应国际形势的策略;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是逐渐衰落的,中国比美国更需要"重返东南亚";在民族、社会、国家等多重互动中,文化和人格可以再调适,形成更高层次的认同,这一思路有助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Abstract]: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Southeast Asia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ical "cross-system society", responds to some current hot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ty".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EAN way" has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is a strategy to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inese cultur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needs to "return to Southeast Asia" more than the United States.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an be readjusted to form a higher level of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multi-interac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also to the solution of nation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分类号】:D7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丁;;评中国有关东南亚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年03期
2 唐笑虹;;试析东南亚文化与东盟发展之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9年06期
3 王民同;东南亚名称沿革[J];东南亚;1984年02期
4 曹云华;;东盟再认识[J];东南亚研究;2007年04期
5 蔡金城;论爪哇文化的兼容性[J];东南亚研究;1997年03期
6 范锐;;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J];东南亚之窗;2008年03期
7 邓国宏;;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国家主权——从西欧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看东南亚民族国家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8 胡潇文;;东南亚文化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前景——贺圣达研究员访谈录[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02期
9 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5期
10 董波;;从文化的层次解析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J];学术论坛;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波峰;;李鸿章保护华工思想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万晓宏;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朱海,许志生;华人移居越南的各个时期及特点[J];八桂侨史;1993年01期
4 万晓宏;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J];八桂侨刊;2001年01期
5 章志诚;关于欧洲新移民问题的探讨[J];八桂侨刊;2002年01期
6 章志诚;欧洲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八桂侨刊;2003年01期
7 王秀萍;;浅论鸦片战争对晚清侨务政策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9年03期
8 周玉红;张应龙;;李长傅先生对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贡献[J];八桂侨刊;2009年04期
9 郭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10 蒋峻松;杨继波;;中缅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J];国际商务财会;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倩;;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协和万邦”的外交政策[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景岳;;北洋政府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王爱平;鲁锦寰;;宗教认同与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印度尼西亚孔教的缘起与形成[A];宗教与民族(第八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2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3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8 李德元;明清中国国内的海洋移民[D];厦门大学;2004年
9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10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洪云;南洋华侨教育研究(1927-1949)[D];河南大学;2011年
3 金新;效忠转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1年
4 邱江;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爪哇农业地理初探(1602-1816)[D];暨南大学;2011年
5 许光达;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及其合作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6 林诗维;西爪哇华人产业分布与发展(1602—1939)[D];暨南大学;2011年
7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晓琼;东南亚妇女问题及东盟的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鲁南;两广督抚与晚清华工出国[D];湘潭大学;2011年
10 汲立立;东亚认同的建构:理论与实践探索[D];燕山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工藤隆,张正军;稻作文化与大尝祭[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韦红;;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3 张蕴岭;;如何认识东盟[J];当代亚太;2006年07期
4 施维国;;字喃与越南佛教[J];东南亚纵横;1991年01期
5 王士录;;关于上座部佛教在古代东南亚传播的几个问题[J];东南亚纵横;1993年01期
6 王民同;东南亚名称沿革[J];东南亚;1984年02期
7 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J];东南亚研究;1998年04期
8 李云龙;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J];东南亚研究;2001年06期
9 思竹;;走向跨文化解释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李扬帆;晚清对外关系研究若干问题再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贾玉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唐永亮;;试析日本的东亚文化共同体思想[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м·ю·玛尔蒂诺娃;郝永超;;19世纪的克罗地亚人亚民族集团[J];民族译丛;1987年02期
3 韦红;;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4 朴炳Ym;;构建东北亚共同体的方向:超越文化共同体而走向人类安全共同体[J];当代韩国;2012年02期
5 刘永刚;;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民族权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雪琴;;认同规范与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兼论对深化中国-东盟地区合作的启示[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欣;社区公共性重建:村民参与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95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9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