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问责体系的结构功能及其经验借鉴
本文选题:美国 + 政府问责 ; 参考:《理论探讨》2013年04期
【摘要】:政府问责制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宪政体制的产物,体现的是责任政府的原则。为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合理行使权力,美国形成了完善的政府问责体系。相比而言,我国政府问责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略显薄弱。健全中国的政府问责体系,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健全问责制、形成专职机构监督和保证问责制的实行、充分发挥媒体和公众的问责功能、积极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
[Abstract]: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constitutional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l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 and its staff to exercise their power according to law, the United States has formed a perfect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contras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n China is weak. To improve China'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law and system, to form a full-time organization to supervise and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countability system,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ccountability function of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and to actively cultivate a mature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11JZD0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12&ZD058)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运行”(2012FRGG1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7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谷佃军;论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问题[J];理论学刊;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述红,黄仕红;应对WTO挑战的司法审查制度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章剑生;;论行政立法程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夏新华;;近代中国工具性宪法及其法文化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陈彤;;管制抑或竞争:选择权应该交给谁?——探析“州政府行为豁免原则”背后的问题意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6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7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张娟;;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的法律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9 闫海;;基于司法独立的我国司法预算制度重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田飞龙;;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新思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梁晓淮;张洪得;;独立化 公开化 法制化——检察机关侦查权内部制约机制的检讨与重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王祺国;;论和谐司法[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学成;;我国检察权制约行政权的制度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朱全景;;论检察机关贯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杨军剑;;公众参与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以郑州的社会管理实践为例[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黄韬;;考察我国法院处理不良金融债权争议案件的政治维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韩升;;我国责权统一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仉巍;我国司法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殷会玲;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D];河北大学;2007年
3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梁勇;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霍慧超;论生命权的宪法保障[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冲;司法赔偿制度要论[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安光;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孙会丽;论税务行政复议制度[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惟;;维稳之困与公民社会之缺[J];岭南学刊;2011年03期
2 江承宗;;从美国国会看美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3 朱世海;;人民政协地位论——以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为视角[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4 孙哲;赵可金;;美国国会对腐败问题的治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萧瀚;;走向公民时代[J];百姓;2002年05期
6 夏振坤;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J];江汉论坛;2003年04期
7 李尚德;论俄罗斯中间道路的资本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陈忠;宫玟;;走马美国看选举[J];公民导刊;2003年01期
9 王维奎;小议公民社会公权力规范化[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2期
10 魏万宏;;入世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J];创新科技;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谢锐君;李海峰;;治理语境下公民社会的民主发展探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文涛;;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江雪莲;;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和伦理构建论纲[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朱兆英;;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健民;;香港公民社会指数计划研究结果公布[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汪宁;项丽敏;;构建公民社会——俄罗斯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志;民主社会的公民理应拥有常识[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2 邓聿文;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N];学习时报;2008年
3 复旦大学教授 刘建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马庆钰 子行;网络,,不仅仅是监督[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龙;公民社会:特区又一新探索[N];广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温淑萍;深圳经济特区转型公民社会[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笑园;桃源居:推动公民社会建设的示范样本[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姚俭建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常委九届委员 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协界别的潜在优势与公民有序参与的引导[N];联合时报;2011年
8 艾枫;加速走向公民社会 公众监督力度大大增加[N];中华新闻报;2008年
9 市社科联 苏刚;培育和建设公民社会[N];常州日报;2010年
10 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郁建兴邋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 周俊;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N];杭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洪松;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建设[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何正玲;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吕静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网络政治监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彦;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及政策选择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坤;社会主义契约伦理视野下的公民意识[D];山西大学;2006年
8 杨羽萱;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敏;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党思思;中国公民社会培育与政府责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6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08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