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社会。不同种族的移民拥有各自的宗教、语言和文化。他们虽然拥有共同的“新加坡国籍”的政治身份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建立。民族“想像共同体”依赖于社会最小成员彼此连结的意象,是理想化了的“人民全体"的一种“心理的、主观的‘远景’”。这是一种“文化的人造物”,它指涉着“共享的意义”,是一种超越政治认同的“文化认同”。国家意识形态可以渗透在社会符号机制的方方面面,提供“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塑造民族“想像共同体”。旅游符号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它从一个侧面描述、甚至部分定义了“新加坡特点”和“新加坡文化”。这些最终通过建构抵达大众的符号,省略了背后各种力量讨价还价的过程的过程。本文尝试解读新加坡的旅游文本,还原其背后被隐匿的“国家意识形态”。 论文的第一章交代了“非常新加坡”旅游口号诞生的背景,分析了旅游文本中所塑造的“两个融合”的新加坡整体认同,即“多种族的融合”和“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这“两个融合”提供了一个策略性的“想象空间”。“多种族的融合”回应了新加坡社会存在的“多种族文化认同碎片化”的问题;“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又恰好回应了“代际文化认同碎片化”的问题。“两个融合”将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捏合。本身具有潜在矛盾的元素相交了。 第二、三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分别论述了“两个融合”中的“多种族”认同、“现代”认同和“传统”认同。笔者描述了旅游文本所塑造的“伪理想现状”(Pseudo-events),与现实情况作出对比,从而剖析藏匿在旅游文本背后的文化议程和政治议程。脉络如下表所示: 旅游文本里强调“多种族的融合”,多处出现种族间“互敬互助”、“和睦相处”的描述,传递着亲密无间的同胞之爱,吻合官方“新加坡民族”的话语。这种认同与种族“和平划清界限”的现状并不相符,它是“受到威胁的上层阶级”对群众性方言种族所产生的反应。如果地方“种族”对国家整体“民族”造成威胁的话,那么“民族认同”的使命便是经由社会符号机制包装成为合理现状或是“历史宿命”,从而对“永无止境”的经由交配传递下来的“种族认同”进行实质上的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文本中的“多种族融合”其实是一种“文化整合”:在不抬高或压低任何一族文化的前提下,把多种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融合命名为新加坡文化,从而唤起“共同体精神”。在文本操作中,“多种族融合”的话语附和了政府对于种族的制度化分类:旅游文化区的设置强化了每个人极端清晰的自我种族想象。文本将种族与宗教勾连,同时又世俗化了宗教。宗教神圣而层级的旧世界观的没落,虚席以待“民族”这种世俗而水平的共同体想象。 旅游文本强调“现代"认同。突出新加坡是给人“无限惊喜”的“花园城市”,也是代表“新亚洲”的“东南亚中心”。这两个称呼几乎成为了新加坡的代名词。当新加坡被“现代化”的新命名包裹起来时,新加坡人也被卷入其内。来自社会符号机制的话语强刺激,在每个新加坡人的头上扣下了“花园城市居民”的光环。持续的刺激有助于改变新加坡人的集体记忆。意识内部的深刻变化会随之带来其特有的健忘症——忘记这个如今“新”的、“现代”的城市曾经“旧”的一面,忘记他们自己的移民后代身份。这种“源自新加坡民族自体的强烈认同”是一种“文化覆盖”——让新加坡认同成为一种统摄全体的一致性,笼罩在四分五裂的种族认同之上,成为社会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想象关系的权威表述。 最新的“非常新加坡”口号下的“两个融合”,强调新加坡“现代”的外貌里装着“传统”的灵魂,指向文化的历时性,关心那些过去有的、希望现在仍能起作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种混搭意象挪用了“传统”,对之前过度的“现代”认同造成的“西化”问题进行扭转或弥补。通过这种世俗的话语,时间的鸿沟被填平。一条叙述之线穿越过同质而空洞的时间,“新”与“旧”被理解为共时性的。这种意义解说,与其说是对传统的继承,不如说是对传统的“复制”。正是因为传统已经丧失殆尽,旅游符号机制才有这个可能、才有这个权力、也才有这个必要“为死者发言”。通过这种无限的可复制性,传统文化景观再现历史以释放出某种压力。对景点的每一次参观、对旅游文本的每一次浏览,都是对权威意志的一次膜拜,都是一次修复共识的仪式。
【关键词】:“非常新加坡” 文化认同 意识形态 “想像的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733.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 论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指向9-11
- 第一章 “非常新加坡”口号的诞生11-19
- 第一节 “非常新加坡”:国家和市场的合谋之作11-13
- 第二节 “非常新加坡”:“两个融合”的实质内容13-16
- 第三节 “非常新加坡”:双重“议程设置”16-19
- 第二章 “非常新加坡”认同之一:多种族的融合19-29
- 第一节 三大种族基本情况19-20
- 第二节 旅游文本内外的种族状况20-24
- 第三节 “多种族”的融合:保障生存的文化整合24-29
- 第三章 “非常新加坡”认同之二:现代与传统的融合29-42
- 第一节 记忆与失忆:旅游文本里的“现代”29-34
- 第二节 “现代”的融合:发展主导的文化覆盖34-36
- 第三节 民俗到民族:旅游文本里的“传统”36-38
- 第四节 “传统”的融合:纠偏西化的文化挪用38-42
- 结语 “非常新加坡”祛魅:筑造民族想象共同体42-50
- 主要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张伟伟;;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失语”之辩[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03期
4 吕芳;;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支持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观的调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5 周磊;申世园;;国民认同感的内涵解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张岳;良警宇;;“选择性建构”:国家、市场和主体行动互动下的文化身份与认同——对北京某满族村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7 陈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及重塑[J];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8 吴玉军;;国家认同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9 白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特征[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10 张燮飞;;在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W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7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凌厚锋;;精神重建与文化认同[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李春霞;;媒介讯息与彝族的文化认同[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10 吴龙;;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思考[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政;文化认同[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朱贻庭 赵修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N];学习时报;2008年
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孙国东;民族想象与文化认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宣文;充分发挥屯垦戍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年
5 李伟 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N];民族日报;2010年
6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耀宗;中秋性质与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贾玉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动态跨文化认同成研究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河北科技大学 赵宗更 吴建玲;如何加强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认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窦开宇;谋文化认同 赢产业未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记者袁国女;过年:中国人的亲情归宿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宴群;文化权利的确立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9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顾平;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心愉;“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2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5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7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