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专制与秩序 ——大一统国家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05:51
  当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之时,中国的国家形态也就从大一统国家转向了民族国家,而回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封建国家的身影又依稀可见。处身封建国家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大一统国家,化身泱泱中华屹立两千余年,其坍塌波及国家形态的转型,对现时的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地,封建国家的社会构造和政治建筑夷为平地,也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廓清了庭除。 作为描述性概念,大一统国家的表征已然众所周知,它是疆域、制度、权力和思想统一的结晶。这种统一在封建时代只存在于国家的理想中,其隙地所在多有、封国相对独立、世族权力分享的现状却总是侵蚀着国家观念的统一向度。当封建国家在春秋十二诸侯和战国七雄的攻伐中即将谢幕时,宗法体系的自我放逐最终宣告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的统治正当性的沦丧,逸身宗法体系的统治正当性最终在政治权力本身中找到了新的歇息地,从而引发了集权的自我完成过程,其完成标志亦即君主专制。在收集统治正当性的过程中,君主专制发现了重建社会秩序带来的政治权力提升良机,君主专制遂在大一统观念的支持下,通过制度创新达成了大一统的宏愿,国家在大一统中步入了新的形态,社会也在大一统中获得了安宁。 本文以五个篇章来...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基调与基本思路
    三、大一统国家释义
        (一)、大一统的今义和本义
        (二)、作为国家形态的大一统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从历史研究法到历史政治学
第一章 族群关系与“华夏”观念的产生
    一、古史多元观与周行封建对族群的重叠性再组织
        (一)、古史多元观的形成及其对殷周族群研究的影响
        (二)、族群的点状分布与周行封建对族群的重叠性再组织
    二、族群关系与国家观念的萌芽和演化
        (一)、族群关系与殷商的国家观念
        (二)、周初封建对国家观念的继承及影响——“华夏”观念的产生
第二章 “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产生
    一、从“华夏”观到“中国”观
        (一)、人口蕃衍与“国人”族群观念的淡化
        (二)、地域合一与华夏观念的对象置换
        (三)、地域合一、民族意识与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兴起
    二、大一统观念的话语表达与实际行动
    三、大一统观念的共识与分歧
        (一)、疆域统一:大一统观念的共识
        (二)、国家形式:大一统观念的分歧
第三章 封建制:大一统国家形式的替代选择
    一、还原型周封建与放大型周封建
    二、五服制与九服制
    三、九州制
    四、配合封建的新职官体系
    五、明王之治与小国寡民
    六、分疆裂土:替代选择的本质属性
第四章 郡县制:大一统国家形式的支柱
    一、春秋时代的县
    二、官僚制:郡县制的前提
    三、郡县制:封建制的终结
第五章 大一统:在专制中重建秩序
    一、封建时代与世族支配
        (一)、“封建社会”辨析
        (二)、封建时代的世族支配
    二、封建秩序崩溃及其后果
    三、大一统:在专制中重建秩序
结论 大一统国家成因之综合剖析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了吗?[J]. 杨文胜.  史学月刊. 2003(09)
[2]大一统:《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J]. 张新科.  学术月刊. 2003(06)
[3]春秋战国时期的“托古之风”[J]. 郑振江.  史学月刊. 2003(03)
[4]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J]. 叶文宪.  史学月刊. 2001(03)
[5]春秋时期的职官考核制度[J]. 武玉环.  史学集刊. 2001(01)
[6]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J]. 王玉哲.  历史研究. 1999(02)
[7]关于“专制君主制”的译名[J]. 北成.  史学理论研究. 1996(02)
[8]西周官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宫长为.  史学月刊. 1995(05)
[9]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 刘家和.  史学理论研究. 1995(02)
[10]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J]. 何兹全.  中国史研究. 1995(02)



本文编号:3298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98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