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
发布时间:2017-04-28 21:16
本文关键词: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运用跨文化形象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形象作为俄罗斯的“文化他者”的意义。通过收集这一历史时期俄罗斯国内外描述中国的文本资料,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总结关于中国的观点,重视考察文本之间的互证关系,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形象。跨文化形象学意义上的在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既是对中国现实的认知与想象,也是对中俄两国关系的体认与期望,更是俄罗斯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 本文选取十八世纪俄罗斯重要的两个历史时期:彼得大帝时期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进行详细阐述。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较为浅显,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虚幻性。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随着对中国认识的深入俄罗斯从思想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想象,中国形象开始参与到俄罗斯自我认同中。十八世纪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总体上属于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类型,但是到十八世纪末形象开始转向,负面的中国形象开始生成。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呈现出贤明与傲慢并存的面貌。 彼得大帝时期繁荣富庶的异邦形象反映出改革时期俄国对中国的经济诉求,,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生成的贤明的中国形象表达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专制王权和反对教权的期望,傲慢的中国形象表征的是侵略中国的意图。中国形象的面貌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的现实,更多地受到俄罗斯自身的变化以及两国关系变化的影响。因而,在探析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时,我们从俄罗斯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国家战略选择,中俄两国交流状况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性这些方面入手。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是俄罗斯认识自我、批判自我的工具,是现实需求和欲望的表达。看似在言说他者,其实言说的是自我。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也就在于此,它好比一面棱镜,折射出俄罗斯的文化心理、民族欲望和国家需求。因而,对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的追根溯源成为研究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俄罗斯 中国形象 文化 民族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51.2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Автореферат7-10
- 绪论10-14
- 第一章 跨文化形象学意义上的异国形象14-21
- 第一节 形象的内涵14-17
-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内涵17-21
- 第二章 十八世纪中国形象在俄 罗斯的变迁21-34
- 第一节 十八世纪的中国 与西欧21-22
- 第二节 彼得大帝时期:神秘富庶的异邦形象22-26
- 第三节 叶卡捷琳娜二世 时期:明暗并存的中国形象26-34
- 第三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中国形象形成的深层原因34-48
- 第一节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理念和战略选择34-38
- 第二节 十八世纪由中俄文化差异引发的礼仪之争38-40
- 第三节 俄罗斯的“外族敌人”概念40-42
- 第四节 俄罗斯的文化特 性的影响42-48
- 第四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中国形象的历史意义48-53
- 第一节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48-50
- 第二节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的现实意义50-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2 阎国栋;18世纪俄国的“中国风”探源[J];俄罗斯文艺;2003年04期
3 范建中;吕磊;;15-19世纪帝俄扩张的动因和特点[J];俄罗斯研究;2005年04期
4 阎国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国观[J];俄罗斯研究;2010年05期
5 张红;刘会宝;;俄罗斯国家身份的探寻之旅——詹姆斯·比灵顿的俄国文化研究[J];俄罗斯研究;2012年03期
6 王树春;俄罗斯的传统安全观与东正教的救世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关贵海;;俄罗斯政治变迁的历史和思想基础及其走向[J];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01期
8 林精华;;俄罗斯对中国形象的再造及其自身的欧洲定位[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段禹农;;十八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中的“中国”情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李勇;形象学的文化转向[J];人文杂志;200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