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问题:困境与出路
本文关键词:克什米尔问题:困境与出路
更多相关文章: 印度 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问题 困境 出路 实控线边界化
【摘要】: 学界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研究起始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之日,并与印巴在该问题上反反复复的较量相伴随。本文将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困境”为切入点,藉此提出印巴走出克什米尔困境的出路。文章的选题紧密结合该问题的产生背景、时代发展与形势变化,充分体现该问题的历史延续性,梳理其基本脉络和演进规律。 克什米尔问题产生的背景注定了其解决的难度。无论是该问题的两个当事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与该问题有利益攸关的国家(美国、前苏联及其解体后的俄罗斯等),还是国际社会(联合国),长期以来都为此做出了不间断的努力和尝试。印巴双方为彻底解决该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采取过战争与和平两种基本手段,并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各自的克什米尔政策,但都收效甚微,甚至没有奏效。 总体上,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出现了复合多重困境。困境的形成是多元因素综合的结果。反过来,多元因素的综合又加剧了困境的深度。对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困境进行解读和破解是研究克什米尔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本文的创新尝试。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克什米尔问题的缘起,呈现克什米尔的基本状况,作为该选题的分析起点。二是综合分析印巴在该问题上如何一步一步陷入了复合多重困境,透视其形成机制,并探究导致该问题久拖未决、越陷越深的原因。三是探讨印巴在该问题上的基本出路。文章列举了学界(截至目前)对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不同方案,探析其自身缺陷,最后提出本文的设计方案及理论依据。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是:1.文章尝试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引入“困境”概念及其解决模式;2.文章在总结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实控线边界化”方案为印巴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印度 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问题 困境 出路 实控线边界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7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研究现状8-10
- 1.2 本文的选题价值10-11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1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11-12
- 第2章 克什米尔问题的缘起12-19
- 2.1 克什米尔概述12-13
- 2.1.1 地理与人口概况12-13
- 2.1.2 民族与宗教状况13
- 2.2 克什米尔问题的缘起13-19
- 2.2.1 印巴分治前克什米尔的状况13-14
- 2.2.2 分治前英国对土邦的政策14
- 2.2.3 “印巴分治”与“蒙巴顿方案”出笼14-16
- 2.2.4 “蒙巴顿方案”的缺陷与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16-17
- 2.2.5 印巴对克什米尔问题和解的最初探讨17-19
- 第3章 印巴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困境19-28
- 3.1 “困境”的表现19-22
- 3.1.1 建国理念截然不同19-20
- 3.1.2 双方立场根本对立20-21
- 3.1.3 军事对峙不断升级21
- 3.1.4 外交场合针锋相对21-22
- 3.2 “困境”形成的原因22-28
- 3.2.1 印巴两国的因素22-25
- 3.2.2 国际因素25-28
- 第4章 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出路28-38
- 4.1 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背景28-29
- 4.1.1 印巴关系的改善与信任基础的建立28
- 4.1.2 “第三方”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中的作用28-29
- 4.2 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路径29-38
- 4.2.1 理论界和国际组织对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探讨29-33
- 4.2.2 “实控线边界化”方案是印巴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现实选择33-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44
-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维伟;;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的历史考察[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2 和静钧;;单边反恐,巴基斯坦很受伤[J];时事报告;2011年06期
3 耶斯尔;;巴基斯坦“伊扎布特”浅析[J];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05期
4 周戎;;混战中的巴阿边境[J];世界博览;2011年14期
5 和风;;巴基斯坦请中国建海军基地[J];晚报文萃;2011年17期
6 张明;;弯刀之刃 巴基斯坦空军“幻影”机队的改进[J];现代兵器;2010年07期
7 周碧华;吴庆才;;为什么还有人相信拉登没死[J];人物画报;2011年11期
8 张贵洪;;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与中巴关系的未来[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9 孺子牛;;“科学神探”锁定本·拉登藏身地[J];黄金时代;2011年05期
10 ;看世界:更多的视角,更大的视野[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斗;;巴基斯坦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简介[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四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郑汕;;印度民族主义的特征及世界性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李明;徐继忠;;巴基斯坦工程考察所见——谈基建系统如何面对WTO[A];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2年
4 ;巴基斯坦出口欧盟服装将享受2.5%关税减让[A];中国缝制械行业“十一五”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黄宣镇;;巴基斯坦非金属矿资源简介[A];全国非金属矿产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沈宗丕;;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巨震的短临预测小结[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服部等作;;藏族生活和信仰中的装饰美术[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税举;何彬;付广智;李如松;周百昌;;印、巴核武器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安全形势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俊飞;;印度教育法制的发展简史及其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夏祖讽;王天真;肖祥和;李韶平;葛鸿辉;;炎热干燥气候下大型整体箱形基础防裂设计考虑[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彬;巴基斯坦———中国能源往来的走廊[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世界再次聚焦巴基斯坦[N];光明日报;2005年
3 熊争艳;曹刚川拜会巴基斯坦总理[N];人民日报;2004年
4 凯讯;“枭龙”飞机生产线在巴基斯坦正式开工[N];中国航空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翔;中移动惜败巴基斯坦[N];财经时报;2005年
6 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经济仍将缓慢增长[N];国际商报;2001年
7 我驻卡拉奇总领馆经商室;巴基斯坦经济强劲回升[N];国际商报;2004年
8 ;美国解除对巴基斯坦制裁[N];人民日报;2004年
9 胡敏;老朋友 新未来[N];四川日报;2007年
10 余春雨;各让一步 巴基斯坦局势或趋向缓和[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D];北京大学;2008年
2 黄芝;越界的缪斯[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国涛;中资企业国际创业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陶莹;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睿智;巴基斯坦Barani村庄发展计划的社会经济影响:一个计量经济学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满足(MANZOOR KHAN);1961-1991的中巴关系:寻求共同安全[D];吉林大学;2009年
9 唐玉华;权力、安全、经济利益与冷战后的美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法娜;中巴法医昆虫种类研究—侧重丽蝇及其分子鉴定[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旭东;1979年后的伊朗—巴基斯坦关系[D];外交学院;2008年
2 刘春耀;后冷战时期的美巴战略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3 蒋军亮;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1953-1961)[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克琼;安全两难与冷战后的印巴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建伟;对外援助与美国的非民主盟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温路路;新时期中巴关系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策略应对[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常利锋;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印巴美三角关系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4年
8 行心明;论美国对1971年南亚危机的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苏礼;美国与1971年南亚危机[D];郑州大学;2007年
10 简静;巴基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1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6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