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与建构:两德统一后的政治认同及借鉴
本文关键词:输出与建构:两德统一后的政治认同及借鉴
【摘要】:政治认同对稳定既有的政治秩序、维护政治合法性有重要作用。政治认同是两德统一后的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取向,德国通过强力进行政治输出、建立新联邦州政治教育中心、凝聚民族力量增进民族认同、用宗教教育形塑民众价值观,获得原东德五州民众对本国民主政治体系的普遍认同。德国的政治认同对我国政治认同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关键词】: 德国统一 政治认同 借鉴
【分类号】:D751.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今年是柏林墙开放的26周年,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国家政权统一和内部统一。由于长期的分裂和冷战,两德在分裂期间构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而统一进程又非常快,这造成了德国东部五州民众政治认同的混乱与缺失,如何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志强,戴启秀;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J];德国研究;2004年01期
2 牛长振;李芳芳;;德国统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J];国际展望;2011年03期
3 王兴;阮一帆;傅安洲;;德国政治认同教育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3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闫超;;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执行主体因素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向俊杰;;农民的进城务工经历与其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宇青;温新荣;;试论人的现代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吴从环;;改革后的中国国家社会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陈绪敖;;论理性官僚制及其反思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9 韩志斌;;利比亚政治危机的历史探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2期
10 陈端洪;;人民必得出场——卢梭官民矛盾论的哲学图式与人民制宪权理论[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贺涌;;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以前西方经济史的一个概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俊俊;;“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何东霞;;法经济学——一个法律的经济效率视角[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9 许建明;刘伟平;;制度性腐败的政治学[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燕继荣;;政治文明、宪政与公共管理[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毛佳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夏远航;作为经济法起源的经济合作契约之解释[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文;地方政府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坚;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公信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年12期
2 潘琪昌;阿登纳的外交思想[J];德国研究;1994年04期
3 袁其波;;政治认同的概念与特征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潘琪昌;;论德国统一问题[J];西欧研究;1990年04期
5 王英津;两德复归统一模式之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6 潘琪昌;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2期
7 夏路;;二战后民族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略议——“统一环境”与“统一成本”的视角[J];世界民族;2009年01期
8 吴友法;《基础条约》与两德统一[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祝捷;;联邦德国基本法与德国的统一[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王建民;;关于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问题的几点讨论[J];亚非纵横;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N];人民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忠甫;;论基层的政治认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薛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现代政治认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治意义[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程波辉;;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袁其波;;政治认同的概念与特征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杨勇;娄淑华;;论政治认同[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刘包产;;当前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9 资帅;;政治认同建设与构筑和谐社会[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06期
10 胡岳鹏;倪大伟;;政治认同与利益表达相关性探析[J];前沿;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自强;;“创造性政治”视角下农民政治认同的现代性转换[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袁文伟;;扩大公民权利 强化政治认同[A];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程与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党史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白乐;学者建议 欧洲公民学习欧盟语言促进政治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齐卫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接续”与“重构”[N];学习时报;2012年
4 黄铸;中华民族应该坚持何种政治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德永;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春燕 戴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对峙与价值滑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李欣宏 刘佳祥 田长春;信息化条件下心理动员面临新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记者 姚学文;创新活动载体 力戒形式主义[N];湖南日报;2009年
10 扬州市江都区法院院长 袁江华;核心价值观促进法院科学发展[N];江苏法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冰冰;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志超;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高雅;政治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郎翠艳;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俊伟;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张晓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7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8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