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五月风暴”事件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五月风暴”事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 五月风暴 报业危机 新闻自由 国家认同
【摘要】:1971年5月新加坡政府以涉及“黑色活动”为由对国内三份报纸进行整治,新加坡华文报界称之为“五月风暴”,其标着志新加坡对媒体整治的开始。在整治行动当中,由于政府指责缺乏有力支持及相关人员未得到公正对待等因素,政府遭致国内外舆论的呼吁及批评,引发信任危机。外界的声音并未影响到新加坡整治媒体的决心,整治行动以《南洋商报》出版准证易主,《东方日报》及《新加坡先驱报》停刊而收场。透过“五月风暴”事件所引发的舆论质疑,来分析整治行动的初衷,其目的在于钳制新加坡国内舆论中的杂音。整治行动前,新加坡媒体更敢于发声,对政府的政策的评价大胆、直接。然而,毫无约束的新闻媒体是新加坡政府不希望看见的,结合当时政府掌握的资源及面对的问题,新加坡不希望历史上因语言及种族问题引发的种群冲突再次出现,破坏新加坡的政治稳定、经济腾飞及外交发展,甚至危及新加坡的国家安全。从塑造及维护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层面来看,“五月风暴”事件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新加坡独特的社会组成决定了新加坡需要加强国家认同的塑造,弱化有关语言、种族问题的讨论。毫无疑问,政府发起整治行动是基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层面考虑的。然而,平心而论,政府防微杜渐式的行动在行为上是对新加坡新闻自由的伤害。在与媒体方面的立法方面,“五月风暴”事件之后政府加强相关立法的工作,对报纸的从属、管理及融资方面进行约束。在新闻报道方面,新闻从业者对与政策相关的报道更加小心和谨慎,以免重蹈覆辙。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待“五月风暴”事件,我们会发现,这场报业危机是新加坡历史中媒体整治的开端,之后政府将整治的范围扩大外国报纸与杂志,进一步约束新闻媒体。从横向上来看,此时经历报业危机的不仅是新加坡,台湾、菲律宾及土耳其等国家及地区也在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本文尝试从介绍“五月风暴”事件的背景着手,细述整治行动的过程,分析新加坡国内外舆论对政府行动的看法,进而评价新加坡“五月风暴”事件。
【关键词】:新加坡 五月风暴 报业危机 新闻自由 国家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733.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6
- 一 选题意义11
- 二 研究动态11-14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15-16
- 第一章 “五月风暴”事件的背景16-33
- 一人民行动党执掌政府16-21
- (一)人民行动党内部整顿16-19
- (二)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19-21
- 二 新加坡经济的调整与发展21-26
- (一)丰富经济结构21-23
- (二)建立外向型经济23-26
- 三 实用主义下的新加坡外交26-33
- (一)大国均势战略26-27
- (二)超越地区的区域外交27-33
- 第二章 “五月风暴”事件过程33-47
- 一 《南洋商报》事件33-39
- (一)《南洋商报》职员被捕33-34
- (二)政府对《南洋商报》的指责34-36
- (三)被捕人员申请《人身保护令》36-39
- 二 《东方日报》事件39-41
- (一)共产机构的贷款资助39-40
- (二)高级职员辞职40-41
- 三 《新加坡先驱报》事件41-47
- (一)政府与《新加坡先驱报》的“交锋”41-42
- (二)资金来源及投资目的42-43
- (三)工作准证不被延长43-44
- (四)《新加坡先驱报》的债务危机44-47
- 第三章 “五月风暴”事件所引起的反应47-60
- 一 新加坡媒体与社团的呼吁47-52
- (一)新加坡媒体呼吁政府暂缓行动47-50
- (二)新加坡国内团体呼吁政府进行调查50-52
- 二 新加坡反对党的挑战52-54
- (一)统一民族阵线要求调查“黑色活动”52
- (二)人民阵线提出补选挑战52-53
- (三)社会主义阵线要求公开审讯53-54
- 三 外媒与国际组织的批评与干预54-60
- (一)国外新闻媒体的批评54-57
- (二)国际组织的干预57-60
- 第四章 “五月风暴”事件的影响60-72
- 一 “五月风暴”事件中的疑点60-64
- (一)“黑色活动”是否存在60-61
- (二)《南洋商报》案件中的疑点61-62
- (三)《东方日报》案件中的疑点62-63
- (四)《新加坡先驱报》的投资问题63-64
- 二 发动整治行动的初衷64-67
- (一)平息国内的语言问题64-66
- (二)防范种族冲突再现66-67
- 三 “五月风暴”事件与新闻自由67-69
- (一)报纸立法的修订67-68
- (二)负责任的媒体68-69
- 四 “五月风暴”事件与国家认同69-72
- (一)新加坡构建国家认同的必要性69-70
- (二)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70-71
- (三)维护国家认同的构建71-72
- 结语72-74
- 参考文献74-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历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耕;关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评价问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8年01期
2 冯棠;;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述评[J];法国研究;1988年02期
3 万家星;中国“文革”与法国“五月风暴”评论[J];学术界;2001年05期
4 张富良;法国“五月风暴”及其与“文化大革命”的比较[J];理论前沿;2005年11期
5 熊培云;;“五月风暴”的真正遗产[J];南风窗;2008年10期
6 连小丽;王小会;;齐泽克论1968年“五月风暴”[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4期
7 卢春玲;;步出神话的“五月风暴”——一九六八年法国学潮[J];当代青年研究;1990年03期
8 滕凌,涂玉平;法国五月风暴与法共、毛派和托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2期
9 孔白水;;不成熟的一代——今日法国青少年一瞥[J];世界知识;1986年10期
10 高伟浓,郝洪梅;试析“五月风暴”后印尼华人政策的新走向及华人的处境[J];东南亚纵横;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明;法国反思“五月风暴”,戴高乐重获爱戴[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陈翔 夏晓露 金楠;广东公安掀“五月风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林锋;新加坡“五月风暴”事件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2 张寅杰;战后法国左翼思潮对“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QIAO Xuemei;挑战权威和传统[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96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9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