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与韩国政治制度化的社会起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4:21
本文关键词:菲律宾与韩国政治制度化的社会起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王朝 区域主义 社会起源 政治组织 政党 主客关系
【摘要】:在非传统政治模式中,尽管许多国家的存在已经被认可,但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国家”尚未有明确定义。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非正式政治,这种政治在非西方国家可以被普遍观察到,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是一种相对较弱的制度化表现。非正式政治缺少明确的定义,其政治化程度对其制度化的影响仍是未知的。 在菲律宾和韩国,两种政治制度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在菲律宾表现为政治王朝。数十年中,缔造政治王朝的家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或掌握大权。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一种情况:父亲是省长,母亲是副省长,儿子是镇长,女儿是内阁成员。在很多省份中政治王朝是普遍、明显存在的。在韩国这种非正式的政治形式被称为地区主义,这个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在候选人的出生地或是他所属的政党中和没有被列入考虑范围内的政治平台中进行投票选举。其中一个例子就是1972年金大中作为总统候选人在全罗南道这个地区获得了90%的选票。尽管朴正熙也于同一时间参加了选举,但他只从尚庆北道地区获得了70%的选票。 有趣的是,自1987年以来,来自政治王朝的国会成员人数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反映出菲律宾有政治家族背景的政客越来越被认可和接受。第八届国会(1987-1992)有122名,第九届国会(1992-1995)有128名,第十届国会(1995-1998)有156名和第十一届国会(1998-2001)有140名,目前有160名。然而,相比国家政治,政治王朝在当地政治中更受关注,因为它在某些地区或领土范围内更容易施加控制,而在此之外它的影响范围要小很多,因为其关注的只是某个省而不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或地区。在菲律宾即使某些政党也要被政治王朝所控制。 在韩国1972-2012年的总统选举和国民议会选举中,来自于全罗南道地区的政党主要占据了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和2012年。在其他的选举中也只是名单发生了改变,而地的方式在菲律宾和韩国分别区依旧还是那些。 因此,菲律宾和韩国的投票选举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你姓什么?”“你来自于哪里”? 为什么人们要以这种方式进行选举?一个政治家族如何能做到持久掌权?单一地区如何能左右选举结果?本文将回答以上问题。此外,本文也提供了有助于更好理解政治家如何利用非正式政治手段去创建政治组织和非正式政治形式是如何对投票产生限制作用的论述。本文有助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和非西方国家间的政治制度化的差异。 尽管本文选取菲律宾和韩国作为案例分析,但并非是一篇比较分析论文。在这两个国家的非正式政治中没什么可以比较的,它们只是用来证明本文论点。这两个案例的唯一的共同点就在于政治家们利用政党来隐藏它们非正式的政治起源。 在第二章中,我们对一些理论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把那些有助于塑造区域主义和政治王朝的重要时刻或重大事件作为社会起源的概念。对于菲律宾这个案例来说,在西班牙殖民时代,西班牙人赋予当地的某个菲律宾家族超越其他菲律宾人的权力,这被称为家族政治。当美国人来的时候,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将某些权力赋予那些他们所挑选的家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灌输这种思想和文化的菲律宾人希望建立一个若干家族的联合统治。在韩国1972年朴正熙和金大中的选举中,金大中的政治策略就是宣称朴正熙通过经济利益和任命同乡等偏向性的方式将其他地区边缘化,从而激起各个地区对朴正熙的反感。来自忠清的金钟泌争论道,为什么庆尚北道和全罗南道都有代表,而我们却没有?因此这被作为韩国区域化的开端。 这些非正式的政治组织越来越有影响力,它们需要一些东西使这些社会起源更加制度化。一个可以控制和融入这些正式组织的机构被称为政党。什么样的机构能够更合法、更被接受并且在民主国家能够更好的掌控和吸收权力,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政党赢得选举的机构。 在这两种非正式的政治制度中也存在“主客政治制度”。在“主客政治”模式中,“你帮我,我就帮你”、“只要你服务于我,我就是你的主人”“只要你付我薪酬我就是你的客人”。在菲律宾,级别高的、国家层面的政治王朝包括了级别低的、地方级的政治王朝。在韩国,“客”是这一区域的政党,而“主”则是这一区域的政党领袖。 从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选举人的选择受到这些非正式的政治限制,原因是事实上政党代表了那些隐藏在这些非正式政治背后的政治家们的利益,表面看起来,似乎你可以有不同的政党选择,但其终究不可避免的被各自国家的非正式政治所操控。
【关键词】:政治王朝 区域主义 社会起源 政治组织 政党 主客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34.1;D731.26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32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32-44
- 2.1 Patron-Client System36-38
- 2.2 Political Dynasty38-39
- 2.3 Regionalism39-40
- 2.4 Towards formality40-44
- CHAPTER 3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Informal Politics44-55
- 3.1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Informal Politics44-50
- 3.2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formal politics50-55
- CHAPTER 4 Political dynasty as informal politics55-66
- 4.1 Political dynasty as informal politics55-62
- 4.2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from above62
- 4.3 Structuralizing political parties by political dynasty62-66
- CHAPTER 5 Regionalism as informal politics66-72
- 5.1 Regionalism as informal politics66-70
- 5.2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regionalism and political parties70
- 5.3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from below70-72
- Conclusion72-75
- BIBLIOGRAPHY75-79
- ACKNOWLEDGEMENT7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春芽;;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方法与逻辑[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2年01期
2 高春芽;;结构约束与理性选择的辩证——当代民主转型理论的发展[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3年02期
3 常晶;;非正式制度与多民族国家建设[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3年02期
4 胡安宁;周怡;;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J];社会;2013年04期
5 吕炳宽;;孙中山、“五五宪草”与“中华民国宪法”之制定[J];清华法治论衡;2013年01期
6 魏英杰;;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J];学海;201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亚超;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9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9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