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选举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本新选举制度研究
【摘要】: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对选举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始于1989年竹下内阁开始的政治改革,历经宇野、海部、宫泽、细川、羽田以及村山内阁,到1994年12月新选举制度正式诞生,1996年开始运行,到如今近二十年期间不断修改与完善。新选举制度使日本选举逐渐走向以政党为中心、以政策为本位的选举方式,派阀政治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新选举制度发挥了其独特的混合所有制的优势,2009年众议院大选实现了政权的更替,出现了两大政党互相制肘的局面。但制度本身带来的矛盾却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得票率与议席率失衡、投票率低、死票增加、重复候选现象严重、党派力量发展不均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深入了解日本新选举制度及日本政党政治以及政党体制的本质。从这点出发,对新选举制度作出总体评析并指出今后日本政治及政党政治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了实现论文的写作目的,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以来日本众议院历届选举,掌握大量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论文的框架设计和写作。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选举制度相关概念以及战后日本选举制度变迁过程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对日本新选举制度的详细分析,包括其产生的动因和特征以及近十年来的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对日本新选举制度的评析,包括新选举制度对日本政治和政党的影响以及新选举制度运行中暴露的缺陷。
【关键词】:新选举制度 动因 运行 评析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73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9-10
- 0.1.1 选题目的9
- 0.1.2 选题意义9-10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0.2.1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0.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0.3 本文研究方法13
- 0.4 本文创新之处13-14
- 1 战后日本选举制度变迁14-19
- 1.1 选举制度概述14-16
- 1.1.1 选举制度的涵义14
- 1.1.2 选举制度的基本类型14-16
- 1.1.3 现代西方选举制度的意义16
- 1.2 战后日本选举制度演变16-19
- 1.2.1 大选举区制(1946-1947)16-17
- 1.2.2 中选举区制(1947-1996)17
- 1.2.3 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1996至今)17-19
- 2 日本新选举制度产生动因及特征分析19-28
- 2.1 日本新选举制度的运行状况19-23
- 2.1.1 新选举制度正式实施的首次大选与制度修补(1996)19-20
- 2.1.2 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两大政党对抗时代(2003)20-22
- 2.1.3 日本政治生态大变化(2009)22-23
- 2.2 日本新选举制度产生的动因剖析23-26
- 2.2.1 中选举区制的弊端23-25
- 2.2.2 “五五体制”的崩溃25
- 2.2.3 铁腕政治家们的推动25-26
- 2.3 日本新选举制度的特征26-28
- 2.3.1 以小选举区制为核心26-27
- 2.3.2 不利于小党的混合代表制27-28
- 3 日本新选举制度的评析28-38
- 3.1 推动日本政治民主化28-30
- 3.1.1 促进政治公平28
- 3.1.2“个人本位”逐步转向“政党、政策”本位28-29
- 3.1.3 推进政治民主的制度化建设29-30
- 3.2 新选举制度对日本政党政治的影响30-35
- 3.2.1 由多党制进入“准两党制”时代30-32
- 3.2.2 中小政党边缘化32-33
- 3.2.3 政党政治右倾化33-35
- 3.3 新选举制度的缺陷35-38
- 3.3.1 得票率与议席率失衡35-36
- 3.3.2 投票率低、死票增加36
- 3.3.3 不公正的重复候选人当选制度36-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紫翰;选举制度发生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2期
2 孙彬;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2期
3 胡盛仪;;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楚天主人;2000年04期
4 孙彬;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历史回溯[J];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02期
5 谭卫华;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及其启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6 党国英;探索乡村民主政治发展之路——读《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J];中国改革;2001年07期
7 张伟;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王元仁;关于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的几点设想[J];行政与法;2002年12期
9 李伯钧;代表选举要引入或完善三种机制[J];海南人大;2002年06期
10 唐元松;;选拔制度与选举制度辨析及启示[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2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雷;安中业;;刍议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2 袁达毅;;中国选举制度改革论纲[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敏之;;改进和完善人大选举制度的思考[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4 罗倩;许艳娜;;人大代表选举引入竞争机制不等于是西方的竞选[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辛秋水;;“组合竞选”和“海选”谁与争峰?——两种选举制度模式对比调查的报告[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卢福营;王琳;;寻求性别平等的选举制度创新与现实遭遇——浙江省X、T镇的女村委专职专选调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邓建中;;切实有序推动农民平等选举权的实现——从限制的到平等的选民观念变革及制度变迁[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彬;变革选举制度治疗“贿选”[N];东莞日报;2013年
2 富东燕;刘乃兰:完善村干部选举制度[N];中国妇女报;2007年
3 甄言;对西方选举制度真相的研究与思考[N];北京日报;2010年
4 彭,
本文编号:667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66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