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低生育率与生育政策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韩国的低生育率与生育政策的转变
【摘要】: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即使中国政府的生育政策从严格的计划生育逐步地转变成双独二胎,再到2013年开始实行的单独二胎,也未能挽回从90年代开始的低生育现象。中国的低生育率带来的是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不足、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加重、经济发展缓慢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放开二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此宣告了在中国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从2016年的1月1日起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使中国步入了全面二孩的时代。可见低生育率问题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面对中国的低生育率,国外的经验或许给予我们一些思考。韩国作为同为儒家文化圈的邻国也经历了生育高峰、生育抑制政策、生育率下降、再到96年取消了家族计划开始实行生育鼓励政策。据韩国统计厅公布,2005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约达1.08,刷新了世界最低纪录,韩国学界内称此为“1.08名冲击”。断崖式降级的低生育率给韩国社会带来了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经济缓慢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韩国政府也努力推进了关于提高生育率的各种社会政策,例如,孕妇生育支援政策,新生儿支援政策、在职父母的生育支援政策、多子女家庭的支援政策等等,但是也无法挽回韩国的超低生育率。韩国的生育抑制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国家政策和公民的意志的一致的,然而韩国的生育鼓励政策之所以迟迟未见效是因为国家政策和公民的意志的不符合的。此外,目前的韩国生育鼓励政策只限于罗列了一系列的政策而已,并没有把生育鼓励政策放在包括住房、生育保育、教育费等等的整体环境中,只有把生育政策放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大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低生育率的问题,而单纯的考虑保育问题是解决不了低生育现象的。在韩国生育政策之中的遗憾是在80年代初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却依然把重点放在控制人口的总数上而忽略了持续下降的生育率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其实中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90年代已经迎来了低生育现象,但是仍然把重点放在控制总人口上迟迟不放宽生育鼓励政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表示目前的中国即使放开了全面二孩政策,也不会出现生育率突然增加的问题,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包括城镇化、教育、女性就业、生育政策限制等等。虽然目前生育政策放宽了,但是其他的因素并没有减弱,反而还在增强,因此不会出现生育率突然增加的问题。笔者在中韩的生育率与生育政策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中国的生育率及生育政策的转变与韩国呈现出类似的曲线但在时间上出现滞后的现象,根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计划生育比韩国的家族计划要晚20年余年、中国低生育现象的出现比韩国晚10余年、中国生育政策的转变比韩国晚20年余年。据韩国的研究表明生育率一旦开始下降并且是断崖式的下降,即便政府和社会各界机构采取多种生育鼓励政策也很难挽回低生育现象。韩国的前车之鉴给予了我们一些思考,面对中国的低生育现象我们要未雨绸缪,如果生育率持续出现下降的趋势一定要放开生育鼓励政策的同时社会各界一同努力提供配套的措施给予提高生育率一个大的环境的支持。
【关键词】:韩国 生育率 生育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31.2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1-12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2-15
- 一 对低生育率的相关研究12-13
- 二 针对低生育率社会后果的讨论13-14
- 三 针对低生育率的政策措施14-15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韩国的人口及生育率变迁16-24
- 第一节 韩国的人口变迁16-20
- 一 混乱期(1945-1960)18-19
- 二 变迁期(1960-1985)19
- 三 稳定期(1985-至今)19-20
- 第二节 韩国的生育率变迁及低生育时代的来临20-24
- 一 生育率变迁的准备期21-22
- 二 生育率变迁的第一阶段22
- 三 生育率变迁的第二阶段22-24
- 第三章 韩国低生育率的原因分析24-34
- 第一节 家族计划的实施24-26
- 第二节 婚内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工流产的影响26-27
- 第三节 女性的未婚率与初婚年龄的上升27
- 第四节 养育负担的加重27-28
- 第五节 女性社会参与度的提高28-30
- 第六节 保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30-31
- 第七节 对于择偶及职场过高的期待值31-34
- 第四章 韩国政府生育政策的变化34-41
- 第一节 韩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脉络34-37
- 第二节 生育政策的转变---从生育鼓励到生育抑制再到生育鼓励37-38
- 第三节 关于生育的其他政策及未来政策的方向38-41
- 第五章 对政策的社会性评价41-46
- 第一节 韩国生育抑制政策的正面结果及评价41-42
- 第二节 韩国生育抑制政策的负面结果及评价42-46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46-54
- 第一节 结论46-48
- 一 韩国人口变迁的特点46
- 二 韩国的生育率变迁的特点46-47
- 三 中韩低生育率出现的原因对比分析47
- 四 韩国生育政策的特点47-48
- 第二节 展望48-54
- 第七章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61
- 致谢61-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化综合改革 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两个统筹”——“十一五”贵州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启示[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05期
2 孔爱玲;实现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3 洪涟;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学习月刊;2004年03期
4 戴学章,吴凌翊;创造大连良好的人口环境[J];大连干部学刊;2005年06期
5 王如怡;;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口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个案[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6 李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Z3期
7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2期
8 刘墨非;;不得不说的人口话题[J];北京观察;2010年11期
9 钟雯君;;70亿人口困惑,世界如何应对[J];社会与公益;2011年12期
10 沈新国;;创新举措 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迈上新台阶[J];当代贵州;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张晓雯;;人口,,和谐四川链上的重要一环[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洪涛;赵恒波;郭亚军;;沈阳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以创先争优促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A];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郭斌;;近十年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如怡;;构建和谐社会人口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个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相利;庄海燕;;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的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分析[A];黑龙江省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9 ;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 创建省级特色社团[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10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小平 江苏省无锡市市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0年
2 仲崇山;人口计生委督评组检查江苏工作[N];新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洋;全面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N];中国人口报;2011年
4 ;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阳泉日报;2012年
5 ;深刻认识人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N];中国人口报;2013年
6 韩俊;强化人口安全意识 科学制定人口规划[N];中国人口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杨利春;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为人口计生事业注入勃勃生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郑晓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口健康与发展中心;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定位的重要依据[N];中国人口报;2007年
10 ;迈向新里程 谱写新篇章[N];中国人口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杨大森;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惠钰;济南市人口空间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2 徐玲;新形势下县级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朴晟爱;韩国的低生育率与生育政策的转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李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林凡元;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990- )[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宇;当代中国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新形势、新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娜;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3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72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