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与微观效应:基于技术移民的探索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3 09:23

  本文关键词: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与微观效应:基于技术移民的探索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人员 国际流动 动因 效应


【摘要】:本文以技术移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科技人员国际流动动因与微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移民国际流动的主要动因是追求优质的生活环境,此外,子女教育问题、追求规范的法律环境等因素也是技术移民国际流动的重要动因;技术移民对移民后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比较高,同时,技术移民对于朋友圈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科技人员 国际流动 动因 效应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1YJC630035)
【分类号】:D523.8
【正文快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后,中国科技人才的外流再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国际人才流动存在明显的流入流出失衡,呈现显著的移民赤字现象。尽管有学者表示中国人才流失现状没有像媒体所宣传的那么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是世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玮鹏;;高层次人才跨国流动的新趋势[J];中国人才;2007年13期

2 高欣,赵伟;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5期

3 高子平;;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俄罗斯人才流失[J];俄罗斯研究;2005年04期

4 陈韶光,袁伦渠;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5 戴长征;王海滨;;国际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6期

6 马冰心,李会明;人才国际流动的动因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7期

7 薛漪;高级人才国际流动影响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9期

8 王培根,牛敏;浅析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J];科学学研究;2002年03期

9 高子平;;印度人才外流的动因探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02期

10 潘晓凌;阎靖靖;;多少精英正在移民海外——他们寻求什么[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永玉;;我国人力资本国际流动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2 杜两省;刘士武;陈太明;;中国的劳动力跨国外流问题研究:模型、博弈与政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李芳华;赛音托娅;;俄罗斯科研人才发展状况[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09期

4 高子平;;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俄罗斯人才流失[J];俄罗斯研究;2005年04期

5 王丽娜;;论中国特色人才政策系统对海外人才政策的借鉴[J];改革与开放;2012年10期

6 孙金冬;韦羡玲;;人才引进中的激励制度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魏浩;王宸;毛日f;;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01期

8 田帆;方卫华;;人才流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金砖四国的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李亚伟;范子莲;;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流动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36期

10 王海州;毕海艳;;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来陕创业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玉焕;姚海棠;;我国高等教育出口影响因素研究:境外消费视角[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C];2013年

2 陈代还;段异兵;潘紫燕;;海归科学家二元关系网络对科学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青年海归科学家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2:科研和创新绩效管理(Ⅰ)[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勇海;共同利益论[D];复旦大学;2011年

2 陈琦;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孟令熙;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才流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冯慰荣;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南开大学;2003年

5 陈乐;基于EO匹配的科技人力资源迁移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毛冠凤;高技术产业集群人才流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东;农村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张永凯;全球R&D活动的空间分异与新兴研发经济体的崛起[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守江;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驱动力及风险防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增强;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及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平;区域二重开放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郑美娟;产业集群高级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分层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董晓雯;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余海光;地方政府吸引海外人才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鸣;人才流动的自我价值取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德军;论美军科学家队伍建设[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8 张先林;GATS框架下的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发展中国家观点[D];湘潭大学;2005年

9 陈太明;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模型与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高岳;人才流动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欣,赵伟;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5期

2 韩骅;不信东风唤不回——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透视[J];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05期

3 骆新华;引进国外智力──世界各国采用的一项有效发展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1999年08期

4 侯宝泉;;当前苏联移民浪潮评析[J];苏联研究;1991年02期

5 吴永年;今日印度教的种姓现象[J];国际观察;1997年05期

6 薛澜,王建民;知识经济与R&D全球化:中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Z2期

7 叶超;海外留学族回归心态种种[J];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01期

8 叶超;出国留学新走势[J];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05期

9 胡又牧;;透视美国人才现状[J];国际人才交流;2008年03期

10 陈韶光,袁伦渠;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刚,乔素玲;草根文化与移民社会整合──清代台湾与四川移民家庭比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刘正刚,唐伟华;清代移民与川西藏区开发[J];西藏研究;2002年01期

3 李水林,李少文;整体近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析——武汉市金口新建镇区移民的个案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4 蒋华林,李华;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典型社会问题分析[J];中国三峡建设;2002年03期

5 李路曲,李培广;全球化时代的移民对东亚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侯明清;;温哥华,你为什么沉默(四)——当地中国内地技术移民状况及其他华人群体调查报告[J];今日湖北;2002年05期

7 静水;“亚太地区的和平与人权:以移民裔群为重点”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8 何雪松;新移民妇女的网络建构:移居香港第一年的纵贯质性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6期

9 ;成都移民风华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04期

10 范宏伟;;缅甸中、印移民同化问题比较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耕田;王炜;王克福;陈晋胜;周垠;;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恢复状况调查报告[A];水库经济论文集(二○○三年)[C];2003年

2 杨荣斌;;银川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社会管理效益分析[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宋平;;中国新移民与跨国小社会实践[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刘国福;;国际移民法的最新发展:兼论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水利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丁宏;杨筑慧;苏发祥;张曦;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敏俊卿;吴中平;李晓非;胡守勇;麻三山;李天翼;舒丽丽;丁桂芳;袁长庚;梁西宁;韩波;代启福;刘柳;赵富伟;吴洁;张婕;鄢莹;祁蓉;张海洋;贾仲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水电建设移民安置补偿补助体系研究报告(节选)[A];共识(2009春刊01)[C];2009年

8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杨云彦;程广帅;;迁移预期、社会支持与能力建设——基于丹江口库区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刘冬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7年年会总结发言[A];水库经济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田县移民局局长 肖峰;积极推进“四建” 扮靓移民家园[N];黄冈日报;2013年

2 记者 陈太平 通讯员 刘志平 线先富;心换心动真情 实打实解民难[N];常德日报;2007年

3 张锋 张德贵;为了移民的一切[N];重庆日报;2006年

4 ;嘉禾县多措并举推进移民后扶工作[N];郴州日报;2008年

5 [俄] y.ж.埃尔格什巴耶夫 孙立 编译;当代中亚国家向俄罗斯劳务移民动态分折[N];远东经贸导报;2008年

6 记者 颜春匀;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N];六盘水日报;2009年

7 敏俊卿;库区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困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记者 周少诚邋通讯员 谭剑波 闫鑫;重庆市万州区政协为移民后续发展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叶松亭;澳移民学生远胜“土著”[N];文汇报;2010年

10 风笑天 本报记者 陈静 采访整理;“后三峡时代”要帮助移民完成三个适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D];南开大学;2009年

3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D];上海大学;2005年

4 黄素芳;贸易与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5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罗爱玲;国际移民的经济与政治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elgermaa Magsarjav(德勒格尔玛);中俄蒙移民转型对三国关系影响比较研究与社会的参与——中俄蒙移民转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祥;欧盟移民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向南;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对加拿大移民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常瑜;中国新移民的基本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付亮;南非的中国新移民[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刘冬青;丹麦的华人新移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程;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程鹰;山区农村海外新移民与侨乡社会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杭;三峡外迁移民的关系网重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亚玲;5.12地震后羌族移民的生计困境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4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724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