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关于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7:35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曾根康弘 修宪 政治大国 军事大国 靖国神社 新保守主义


【摘要】:近代历史上,日本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成为日本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为了使日本不再成为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国家,二战后,盟军对日本进行了和平化,民主化改造。日本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发展经济,以一种和平国家的姿态面对国际社会。但是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慢慢的改变政策,其右倾化动向逐渐引起各国的注意。在中曾根康弘当政时期,日本国家的发展战略发生了全面的改变。 中曾根康弘作为一位战略型的政治家,启发了其后日本领导阶层的执政思路并引导了日本政治的发展方向。在他的政策影响下,日本政治实现了新保守主义化。 中曾根康弘之所以能够改变日本国家的发展战略,实行其“新的保守主义”是与日本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生存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性格有关的。这些因素有助于中曾根的新保守主义政策的推广和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战败后,日本长时间内,保持着保守政党对革新政党的力量优势,保守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实行保守主义政策,,尤其是当日本经济有所发展后,统治阶层政策的右倾化,也对中曾根的新保守主义政策的实行做了一定的准备。 在中曾根的国家发展战略当中,修改宪法、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歪曲侵略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恢复日本国民对天皇和对国家的信仰等几个方面是他努力要做的。作为新保守主义政治家,他在政策的推行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原则,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目标的实行上,取得了超过以往保守主义政治家的成果。在他当政期间,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实现了很多突破。他居然以在位首相的公务身份开创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先例。可以说中曾根康弘是新保守主义的鼻祖,他为日本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受到中曾根的影响,此后的政治家都采取了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作为日本首相,也是中曾根之后的新保守主义的代表,在理论和政策的执行上都推动了国家的新保守主义的发展。 2009年,民主党夺取了被自民党长期把持的政权,然而新的民主党政权大体上延续了新保守主义政策。时至今日,新保守主义依然是日本的主流政治思想。
【关键词】:中曾根康弘 修宪 政治大国 军事大国 靖国神社 新保守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3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引言7-10
  • 一、 中曾根新保守主义思想的源流10-16
  • (一) 日本的传统保守主义思想因素10-11
  • (二) 战后日本的保守主义11-13
  • (三) 日本的新保守主义13-16
  • 二、 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的内容与实践16-31
  • (一) 关于重新评价宪法的问题16-19
  • (二) 关于增强防卫力量的问题19-23
  • (三) 关于中曾根康弘的政治大国思想23-26
  • (四) 关于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26-31
  • 三、 对新保守主义的评价31-39
  • (一) 新保守主义的继承和发展31-36
  • 1 小泉纯一郎对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1-32
  • 2 安倍晋三对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2-34
  • 3 民主党时期的新保守主义发展34-36
  • (二) 如何看待新保守主义36-39
  • 1 新保守主义对日本国内的影响36-37
  • 2 新保守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后记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红芳;小泉执政后向“政治大国”全面推进的轨迹[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04期

2 陈灿钦;陈琪;;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的保守观念[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12期

3 王新生;如何认识日本新民族主义[J];前线;2001年08期

4 纪廷许;社会思潮界说与日本的社会思潮[J];日本学刊;1999年03期

5 殷燕军;冷战后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的认识[J];日本学刊;1999年05期

6 姚文礼;简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外政策调整[J];日本学刊;1994年01期

7 赵光锐;日本正在“回归”亚洲[J];日本学刊;1996年01期

8 毋俊芝,安建平;浅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792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792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