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性研究
【摘要】:十九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美国加州淘金热的兴起,大量华人移民涌入美国,经过100余年的发展,他们的生活重心和状态不断地变化着。其中很多华人的愿望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加入美国籍人数也逐年增。无论从人数还是实力上看,华裔群体已是美国少数族裔中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是研究美国华人问题的重点,而关于华人在美国参政论述可谓寥几笔。但是自2009年骆家辉等华裔优秀杰出人物在美国任公职以来,华裔在美国的政治生活状况尤其是华参与现状开始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论文立足于政治学理论基点,选取政治社会化和参与两个重要理论概念,通过对二者的理论内涵及运作途径进行界定和整合,在文章第二部分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细理论说明,建立了一个二维分析个人(群体)与政治系统的有效理论体,并将借此体系进一步研究美国华人的政治生活,尤其是研究美国华人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参与的相关状况。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文章简要地对美国华人100余年政治生活历史的梳理,从政治社会化和参与相互关系的视角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被动摸索阶段、艰难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并叙述了三个时期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进程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结合现有理论以及美国华人的历史发展进程,本文在第四部分析并论证了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的互动关系合理性,归纳了过程中的规律性,明确地提出了互动的条件、模式及特点,互动制约因素以及互动的内外在影响。将互动过程中的要素做整合,完善并发展了关于美国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互动关系。最终指出了美国华人在今后政治生活中其应该巧取利弊,善于利用资源,以此互动理论为指导正确运参政技巧,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权利。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政治参与 美国华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10
- 1.2 选题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现实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11-16
- 1.3.1 关于华侨、华人、华裔概念的区分11-12
- 1.3.2 关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研究12-15
- 1.3.3 关于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关系的研究15-16
- 1.4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6-18
- 1.4.1 论文框架及思路16
- 1.4.2 论文研究方法16-17
- 1.4.3 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18-29
- 2.1 政治社会化理论18-21
- 2.1.1 政治社会化概念的形成与界定18-19
- 2.1.2 政治社会化的运作机制19-21
- 2.2 政治参与理论21-24
- 2.2.1 政治参与的源起与内容21-23
- 2.2.2 政治参与的途径23-24
- 2.3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的关系24-29
- 2.3.1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参与的相关性24
- 2.3.2 二者互动的条件、模式及作用24-29
- 第三章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29-42
- 3.1 被动摸索阶段(1848 年-1882 年)29-31
- 3.1.1 早期华人移民政治社会化的缺失29-31
- 3.1.2 华人移民“会馆式”的传统参政行为31
- 3.2 艰难起步阶段(1882 年-1943 年)31-37
- 3.2.1 美国排华浪潮对华人群体政治社会化的阻滞31-34
- 3.2.2 美国华人逆境中的参政努力34-37
- 3.3 快速发展阶段(1943 年至今)37-42
- 3.3.1 新移民政策下美国华人社会地位的快速提高37-39
- 3.3.2 八十年代以来华人政治社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与多样化的参政方式39-42
- 第四章 美国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关系分析42-52
- 4.1 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互动的条件43-45
- 4.1.1 华人经济基础为互动关系提供基础和支撑43
- 4.1.2 美国政治环境和制度是互动关系的保障43-44
- 4.1.3 民主理念是互动关系的思想准备44-45
- 4.2 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互动模式及其特点45-50
- 4.2.1 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过程45-47
- 4.2.2 模式运行中各环节的具体特点47-50
- 4.3 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互动中的制约性因素50-52
- 第五章 华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互动的内在影响和外在作用52-59
- 5.1 美国华人政治社会化对其参政的影响52-54
- 5.2 美国华人参政对其政治社会化水平的影响54-56
- 5.3 互动模式的运行对美国社会和华人的影响56-57
- 5.4 结语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明;九十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剖析[J];八桂侨史;1997年03期
2 宾有文;;试论美国华人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的政治表现[J];八桂侨刊;2009年02期
3 杨爱华;改进政治社会化方法 塑造合格公民[J];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康一波;;当前美国华人参政概况[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04期
5 卢激;政治参与的动机与障碍及相关的市场因素分析[J];河北学刊;1995年05期
6 刘鑫;论政治社会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J];世界历史;2004年02期
8 万晓宏;“80/20促进会”与美国华人参政新策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9 梅伟强;世纪之交的美国华人:从漠视政治到积极参政[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04期
10 王秀娟;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J];理论探索;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至2004年)[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梅;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有为;中美政治社会化之教化机制和内化机制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苏琳;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参与相关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杨艳;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5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85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