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试析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及中国战略应对

发布时间:2017-09-30 18:27

  本文关键词:试析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及中国战略应对


  更多相关文章: 颜色革命 中亚 大国博弈 中国战略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原苏联地区的形势发展引人注目。继2003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之后,“颜色革命”浪潮席卷中亚地区国家,中亚地区受到严重冲击。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局势相继发生动荡,甚至导致政权非正常更迭。在这动荡进程中,中美俄等国相继作出各自立场表态,反映出大国努力在该地区施加影响力以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一面。 中亚地区对中美俄等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导致各大国在该地区的激烈争夺。尽管国内社会矛盾等内部因素在这场所谓“颜色革命”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由于中亚地区自身的地缘特点和国家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有关大国在这场动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突出表现在美俄两国在该地区的博弈。在该地区“美攻俄守”的战略态势下,“颜色革命”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手推动的结果。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亦受到一定冲击。中亚地区作为中国反恐战略的支点,中国的战略大后方,以及中国能源战略中潜力十足的增长点,对中国而言,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通过在中亚进行战略经营,要努力实现打击恐怖主义特别是“东突”势力、减少地区对抗以及保障自身能源利益等战略诉求。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对中国的这些诉求形成了挑战,同时也引起其他担忧。中国必须冷静且全面应对“颜色革命”的冲击,为此,中国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的关系;中国与相关大国特别是美俄两国的关系;中国自身社会发展与外交战略的关系。 总体而言,无论从国家安全层面还是从战略角度来讲,中国应对“颜色革命”,防止“颜色革命”对周边局势稳定与内部稳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归根结底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综合国力这一落脚点上,不断增强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如此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关键词】:颜色革命 中亚 大国博弈 中国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736;D82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绪论7-10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7-8
  • 三、研究方法和重点解决的问题8-10
  • 第一章 "颜色革命"概述10-17
  • 一、"颜色革命"概念的界定10
  • 二、"颜色革命"的发生10-11
  • 三、"颜色革命"对中亚地区的冲击11-13
  • 四、中美俄等大国对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立场主张13-17
  • 第二章 "颜色革命"中的大国博弈17-24
  • 一、中亚地区的战略意义17-18
  • 二、中亚"颜色革命"背后的美俄博弈18-24
  • 第三章 中国对"颜色革命"的战略应对24-38
  • 一、中亚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24-28
  • 二、中国的中亚外交战略28-30
  • 三、"颜色革命"对中国中亚战略的冲击30-32
  • 四、中国对"颜色革命"的应对32-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后记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先才;“颜色革命”与美俄战略之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邢骅;“颜色革命”的冷思考[J];共产党员;2005年06期

3 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4 孙凌云;“颜色革命”与国际关系专题研讨会——黄仁伟、冯绍雷、潘光、沈丁立、赵华胜等著名专家观点综述[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5 谭再文;“颜色革命”与俄罗斯传统安全的“窘境”[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6 李立凡,刘锦前;美国中亚战略棋盘上的非政府组织[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6期

7 南菁;浅议街头政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7期

8 郑羽;;“颜色革命”与中俄美三角关系[J];和平与发展;2007年04期

9 何志龙,赵兴刚;中亚“颜色革命”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新闻所 张西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本文编号:949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949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