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红衣陶的考证与再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嫩江流域红衣陶的考证与再现研究
【摘要】:陶器是火与土交融而产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改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步入文明的见证。我国原始制陶业几乎遍布全国,从发现的遗址来看,不仅两河流域陶文化遗址繁盛、分布广泛,其中也有嫩江流域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原始陶器分布。嫩江流域的红衣陶是其原始器物中的代表,做为历史文物,,嫩江流域的红衣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从考证红衣陶的历史轨迹开始。以富拉尔基老龙头遗址陶片样品的考证为起点,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和理论的分析、归纳,对嫩江流域红衣陶的几种文化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对实验样品进行了成分分析、白度检测、XRD衍射实验,这三项属性分别对应陶器胎体部分、实体部分及整体状态,其数值随制陶过程中不同的操作工艺而变化。 本文力求寻找出红衣陶的陶土和陶衣成份及烧制温度。然后确定最终的材料成份和制备工艺。老龙头遗址陶片样品胎体的红色陶衣经过XRD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陶衣主要物相为:赤铁矿、钠长石、钙长石、石英等,其中赤铁矿是主要成份。实验分析得出:嫩江流域红衣陶应在氧化气氛下焙烧。研究结果表明:红衣陶的材料成份为0.01%的氧化铁,0.30%的氧化镁,0.01%的氧化钙,0.23%的氧化锑,6.74%的氧化铝和17.2%的氧化硅。烧成温度为700℃。 在研究红衣陶发展历程和工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嫩江流域红衣陶类型、结构、材质、尺寸、色彩等因素,进行了设计实践,并实施了红衣陶样品的仿制再现,最终得到了红衣陶产品,本文的工作以期满足嫩江流域红衣陶创新发展的需要,并为传承发展嫩江流域红衣陶研究起到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红衣陶 样品 XRD 设计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6.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11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11-12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2-13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3-15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3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13-15
- 第二章 彩陶和嫩江流域红衣陶15-23
- 第一节 史前彩陶15-16
- 第二节 红衣陶16-18
- 第三节 嫩江流域红衣陶18-21
- 一、嫩江流域红衣陶的基本情况18-21
- 二、嫩江流域红衣陶的类型及归属21
-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红衣陶材质研究及艺术设计要求23-33
- 第一节 红衣陶的材质研究方法23
- 第二节 实验数据分析23-25
- 一、XRD 的检测及结果分析23-24
- 二、红衣陶原件陶土非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24
- 三、红衣陶原件样品白度的检测24-25
- 第三节 红衣陶器型设计的结构解析25-28
- 一、组织结构与选择25-28
- 二、情感结构与表达28
- 第四节 红衣陶的功能形式要求28-32
- 一、嫩江流域红衣陶的使用功能29
- 二、嫩江流域红衣陶的纹饰功能29-31
- 三、嫩江流域红衣陶的器型功能31-32
-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红衣陶再现设计原则33-36
- 第一节 客观性原则33-34
- 一、尺寸和体积33
- 二、质感和造型33
- 三、材质和成份33-34
- 第二节 综合设计原则34-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五章 红衣陶设计实践36-46
- 第一节 原料及设备36-40
- 一、试验原料成分及配比36
- 二、试验所用设备36-38
- 三、样品的制备及实验38-40
- 第二节 设计器物及制作40-44
- 一、设计目的40
- 二、设计草图40
- 三、器型制作40-41
- 四、器物烧制41-42
- 五、试验品对比分析42-44
- 本章小结44-46
- 结论46-47
- 注释47-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1-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志忠;;红衣大炮闯关东[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1期
2 冯知明;;发给狼先生的礼物[J];太湖;2003年05期
3 ;红衣的寂寞[J];青年文学家;2007年06期
4 李修民;完美的女性形象——评德利维斯的《灰底色上的红衣夫人》[J];当代外国文学;1994年04期
5 王有林;陈阿尖刑前怨母[J];中华武术;1995年06期
6 徐淙泉;乡村[J];散文诗;2001年11期
7 董咸安;霓裳着意化为鸟——读张大千“红衣画眉”四条屏[J];艺术市场;2004年06期
8 李振福;春雨(外二首)[J];农村天地;1994年02期
9 修柯;;红衣红裤的孩子[J];阳关;2005年04期
10 常富春;;红衣大炮讳夷辨[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峻;;红衣护士谱新歌[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伍冬生;任奕林;舒彩霞;;机械作用对碱液去板栗红衣的影响[A];'2000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毕艳兰;董彩文;张丽霞;;几种花生及其脂类的成分分析[A];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下册)[C];2004年
4 刘爱昕;;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岚;;新的尝试——扮演韦婉与欧阳瑞丽的体会[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6 黄丽娟;陈雅彬;兰天维;黎扬辉;张志胜;;红掌花药和子房的离体培养[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智猛;万书波;戴良香;陈静;成波;赵志强;;不同类型花生品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分布及相关性分析[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楠;阎宏涛;郭艳丽;;散射背景下激光热透镜光谱分析法测定中药中痕量铜(Ⅱ)[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孔晓玲;周洁;章华;赵文龙;黄伟;;板栗微波干燥工艺的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元煦;;荔邑婚嫁习俗浅说[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朔;红衣军围攻总理府,他信连线声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王丰丰;泰“红衣军”赚了眼球,未必闹出结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常志鹏 吕秋平;“红衣信使”:信是生命的一部分[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欧飒;男士着红衣,更能增魅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媛媛;罗蒙缘何借力《红衣坊》[N];中国服饰报;2006年
6 号角;红衣裹挟民主梦[N];中国经营报;2010年
7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莫鹏;吃生花生可养胃[N];健康时报;2006年
8 林琳;“红衣”运动员易获胜,有心理学道理[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花生红衣:薄薄一层能补血[N];健康时报;2005年
10 盛可以;退到更清静的地方[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李勤;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春斌;汉代陶器生产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斌;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彭印(石昆);吴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郝文勉;《商代文字汇编》的基础整理及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钱益汇;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石器的生产与使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潘荣江;计算机辅助文物复原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栋;嫩江流域红衣陶的考证与再现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2 林樱姬;花生红衣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与抗氧化、抑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韩升廷;花生红衣中多酚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4 王长明;讷河大古堆墓地的性质、年代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管文荻;花生红衣中原花色素的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占娟;花生红衣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部位抗氧化与抑菌活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童愈元;花生红衣中红色素、原花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8 梁显菊;比久对遗传作用的影响及其在加工中动态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滕硕;超微粉碎对甜杏仁红衣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工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颖;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62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6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