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

发布时间:2017-10-24 03:19

  本文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


  更多相关文章: 辽西地区 新石器时代考古 关联的方法 苏秉琦 考古学史


【摘要】: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史前文化中灿烂辉煌的一笔,对考古学三大问题之一的文明起源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开展多年以来,有诸多里程碑一样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昭示着辽西考古进程,并且提出了一些通用且经典的理论,指导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的开展。其代表就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理论指导,它为辽西新石器考古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苏秉琦先生的理论也在考古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正是在考古研究理论与实践互动中,辽西新石器考古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本文以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苏秉琦先生关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所提出的理论指导,运用考古学史研究的关联方法,从外部和内部关联来分析苏先生的理论指导与考古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从一个区域的角度揭示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的一般模式,并指出理论研究在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全文分六章。以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时间进程为线索,重点讨论苏先生的理论构建与考古实践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提出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建立研究所依赖的方法理论框架。第二章,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历程,包括辽西地理位置,文化概况,红山文化及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历程。第三章,侧重讨论苏秉琦与辽西新石器考古之间的关系,强调苏秉琦先生不同时期提出的理论不同,理论的提出与考古实践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第四章,外部关联分析;探讨苏秉琦在开展辽西工作与提出理论时,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思潮、相关科学进展与考古学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内部关联分析;探讨考古学理论、方法、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影响。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苏秉琦先生在辽西新石器考古的发现与研究进程中所作突出贡献。
【关键词】:辽西地区 新石器时代考古 关联的方法 苏秉琦 考古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1.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1章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2-15
  • 1.1 《考古学一百五十年》12-13
  • 1.2 《外国考古学史》13
  • 1.3 《考古学思想史》13-14
  • 1.4 关联的考古学史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辽西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发展历程15-26
  • 2.1 自然与文化意义上的辽西15-16
  • 2.2 辽西新石器诸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16-26
  • 2.2.1 红山文化16-19
  • 2.2.2 辽西地区其他主要文化19-26
  • 第3章 苏秉琦与辽西新石器考古26-34
  • 3.1 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26-27
  • 3.2 苏秉琦先生关于辽西新石器考古的观点和理论27-31
  • 3.3 两者之间互动关系31-34
  • 第4章 外部关联分析34-38
  • 4.1 时代背景34-35
  • 4.2 社会思潮35-36
  • 4.3 科学方法进展36-38
  • 第5章 内部关联分析38-43
  • 5.1 田野考古实践进展38
  • 5.2 工作重点及课题变化38-39
  • 5.3 考古学理论39-40
  • 5.4 与其他学者观点比较40-43
  • 第6章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51
  • 附录 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现与研究年谱(1908-2002)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0年12期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唁电[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3 徐湖平;江苏考古工作世纪之初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2年01期

4 何驽;;《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读后思考[J];考古;2002年12期

5 付彤;陈璐;;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3年02期

6 宋建;;上海考古随想[J];上海文博论丛;2004年01期

7 李零;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J];读书;2004年06期

8 洪石;;“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2005年06期

9 盛之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成立揭牌[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10 胡小伟;;浅谈盗墓对考古工作的危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太鹤;;可乐考古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忠良;王峰;富锡良;;综合物理探查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5 ;中国金莲山考古发现疑似针灸用具[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索秀芬;;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纪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8 郭京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从北京的考古工作谈起[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C];2013年

9 张忠培;;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郭京宁;;北京考古发现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4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陈奇;新时期考古工作的主战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 王慧芬;创新考古体制 推进考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方启 麻赛萍 贾博宇 范佳翎;你想了解考古吗?[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秀丽;基建考古 何去何从[N];中国文物报;2012年

5 ;微言大义:考古与盗墓的微博大讨论[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2013:四川科技考古元年[N];中国文物报;2013年

7 曹金萍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重视明清考古:学科发展的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实习记者 吴运亮;国内首个“文物移动医院”将现代科技带到考古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土木;让考古的回归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佳霖;北京市立法细化“施工前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新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韶光;潮湿环境模拟考古现场地下水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学超;良渚遗址考古期病害与微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海明;郑韩故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振宇;宋代漏泽园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佩萌;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保护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程亚南;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7 夏秋函;试论北朝青瓷[D];南京大学;2014年

8 田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D];吉林大学;2016年

9 郭云菁;公众考古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吴玲;安徽考古的兴起[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86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86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e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