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河流域宋金木构建筑营造技术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30 09:05
本文关键词:山西沁河流域宋金木构建筑营造技术特征分析
【摘要】:沁河流域地处山西东南部,是山西境内第二大河流,水量相对充沛,植被茂密,其西为中条山,东为太行山,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沁河流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而独特的自然环境与风俗文化势必会对当地建筑的建造材料、建筑形式与营造技术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沁河流域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笔者运用实地调研与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宋金建筑营造技术”为主要切入点,分析山西沁河流域内宋金建筑所具有的地域性营造技术一般特征,从而为日后对比研究与山西境内其它区域的宋金建筑的区别与联系,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本文分为五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位第一章,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来源、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为论文的展开做好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从与建筑相关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沁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下文分析沁河流域宋金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做铺垫。 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两章,第三章主要分析沁河流域宋金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找到其共同点,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分析了前面找到的共同点与《营造法式》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找到了沁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的源流与特性。 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将第二章与第三、四章的内容相结合,分析在沁河流域这样特定的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如何对建筑产生影响的,使得对于建筑地域特征的分析深入到其产生原因的层面上来。 最后对文章做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作者个人对于建筑遗产与建筑遗产保护的观点,将论文的成果落在实处,升华整篇文章的立意。
【关键词】:山西 沁河流域 宋金建筑 营造技术 地域性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1;TU-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课题来源11-12
- 1.2 研究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已有研究成果12-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1.3.4 研究现状总结17
- 1.4 研究内容17-18
- 1.5 研究方法18
- 1.6 研究框架18-21
- 第二章 沁河流域历史自然人文环境概述21-39
- 2.1 沁河流域历史自然环境22-30
- 2.1.1 沁河流域范围22-24
- 2.1.2 沁河流域地貌环境24-26
- 2.1.3 沁河流域气候状况26-27
- 2.1.4 沁河流域植被、岩石状况27-28
- 2.1.5 沁河流域自然灾害状况28-30
- 2.2 沁河流域历史人文环境30-38
- 2.2.1 沁河流域人文历史沿革30-31
- 2.2.2 沁河流域人口分布情况31-32
- 2.2.3 宋金时期沁河流域行政区划及道路分布情况32-35
- 2.2.4 宋金时期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及技术情况35-37
- 2.2.5 宋金时期沁河流域宗教及民间信仰概况37-38
- 2.3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沁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分析39-79
- 3.1 沁河流域宋金建筑实例选取40-43
- 3.1.1 宋金建筑分布概况40-42
- 3.1.2 确定研究分析对象42-43
- 3.2 沁河流域宋金建筑选材分类归纳43-45
- 3.2.1 木作选材43-44
- 3.2.2 石作选材44-45
- 3.3 沁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分类归纳45-78
- 3.3.1 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46-50
- 3.3.2 平面及柱网特征50-53
- 3.3.3 梁架特征53-62
- 3.3.4 铺作特征62-72
- 3.3.5 装饰装修特征72-78
- 3.4 本章小结78-79
- 第四章 沁河流域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对比分析79-97
- 4.1 关于《营造法式》79-80
- 4.2 建筑选材与建筑布局形式80-82
- 4.2.1 建筑选材80
- 4.2.2 建筑布局与形式80-82
- 4.3 殿堂式与厅堂式82-83
- 4.4 平面柱网对比83-85
- 4.4.1 建筑底槽83-84
- 4.4.2 开间比例84-85
- 4.5 梁架对比85-90
- 4.5.1 殿堂形式85-87
- 4.5.2 乳袱对接方式87
- 4.5.3 举折87-89
- 4.5.4 丁h?形式89
- 4.5.5 叉手、托脚及抹角梁89-90
- 4.6 铺作对比90-93
- 4.6.1 用材对比90-91
- 4.6.2 铺作形式91-93
- 4.7 装饰特征对比93-95
- 4.7.1 斜拱及小木作93-94
- 4.7.2 壁画与彩绘94-95
- 4.8 沁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总结95-96
- 4.9 本章小结96-97
- 第五章 沁河流域环境对宋金建筑技术影响分析97-107
- 5.1 自然环境对区域内宋金建筑影响分析97-100
- 5.1.1 地理环境与植被对建筑的影响98-99
- 5.1.2 气候与自然灾害对建筑的影响99-100
- 5.2 人文环境对区域内宋金建筑影响分析100-105
- 5.2.1 宋金时期社会对建筑的影响100-103
- 5.2.3 宗教对建筑的影响103-105
- 5.2.4 民间信仰对建筑的影响105
- 5.3 本章小结105-107
- 结语107-109
- 附录109-111
- 参考文献111-113
- 致谢113-11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三)[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2 刘妍;孟超;;晋东南歇山建筑与《营造法式》殿堂造做法比较——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二[J];古建园林技术;2008年04期
3 马吉宽;;陵川北吉祥寺前殿维修工程概述[J];古建园林技术;2010年02期
4 朱向东;刘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寺院空间形态分析——以宋、金时期晋东南佛寺建筑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11年01期
5 刘妍;孟超;;晋东南歇山建筑“典型”做法的构造规律——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四[J];古建园林技术;2011年02期
6 李路珂;;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宋式彩画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08年03期
7 李玉民;;山西泽州的柱础石[J];古建园林技术;2010年02期
8 王辉;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3年03期
9 茹文明,张桂萍,张建国,金山,铁军;晋东南山地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琼;朱向东;;滹沱河流域特征对忻州地区宋金建筑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1116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1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