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时代皖江两岸的聚落与文化
本文关键词:崧泽时代皖江两岸的聚落与文化
【摘要】:崧泽时代的皖江两岸因环境影响,宏观的聚落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东、西部,中部很少,微观的地形选择也具有一定规律,是以岗地边缘为最主要选址位置。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当地快速形成了以玉、石器为主体的文化特质,同时吸纳了邻近地区诸文化因素。这一阶段是皖江流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整个长江下游这一时期文化的崧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编号:2013BAK08B05)”资助
【分类号】:K871.13
【正文快照】: 一时代背景与考古概况安徽省总面积的47.3%。因地貌多样,流域内可分距今6千纪~5千纪之间是中国多元一体文为若干个小的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丘陵低山、中化形成的第一个关键时期[1],各地的文化出现了低山等亚区。本文所称的皖江两岸[5]为大别山东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融合或兼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2 吴立;王心源;张广胜;肖霞云;;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J];古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3 刘金陵;根据孢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J];古生物学报;1996年02期
4 庄丽娜;朔知;戴向明;申红俊;王文武;吕赵力;;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简报[J];东南文化;2014年05期
5 韩建业;;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J];考古;2012年03期
6 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J];考古学报;1998年04期
7 许永杰;;距今五千年前后文化迁徙现象初探[J];考古学报;2010年02期
8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年03期
9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J];文物;2000年01期
10 刘莉;;植物质陶器、石煮法及陶器的起源:跨文化的比较[J];西部考古;2006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立;王心源;阮铮铮;吴学泽;;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张强,姜彤,施雅风,苏布达;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3 王幼平;试论环境与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辛怡华;;秦川地区早期农业文化在中华民族一体格局中的地位[J];宝鸡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安瑞军;;浅论环境与下川文化[J];沧桑;2009年02期
6 王潇慧;;从史前玉器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信息[J];沧桑;2009年04期
7 吴桂兵;季海群;;长江流域龙山时代玉器概述[J];长江文化论丛;2002年00期
8 来红州,莫多闻,李新坡;洞庭盆地第四纪红土地层及古气候研究[J];沉积学报;2005年01期
9 张国安;;中原地缘优势之文化意味[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10 田广林;;东北古玉的发生与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J];东北史地;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江林昌;;东西方古文明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夏春晖;;江淮东部沿海海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串场河[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刚;;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河段的历史地理概貌及其变迁——以历史文献中“涛水入石头”及“广陵涌潮”、“牛渚春潮”现象的考察为中心[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仇晓燕;周晓丹;万启春;;江苏扬州旅游地学资源初探[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5 潘照东;;红山文化之乡、辽·金·北元古都文化之乡、昭乌达草原文化之乡——论赤峰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区域特色与地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6 纳·苏雅拉;曹雅洁;;红山文化玉器与萨满教[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郝思德;;也谈昂昂溪文化的经济生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8 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伍婧;刘强;;晚冰期月亮湖炭屑记录反映的古气候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10 刘章勇;江汉平原涝渍地生态恢复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琳琳;云南东川蒋家沟泥得坪泥石流堆积台地的孢粉古环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管小平;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霞;《左传》语言的文学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太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华伟;试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石构墓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雪红;论夏商时期河洛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磊,易朝路,潘少明;长江下游巢湖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王绪伟;王心源;封毅;刘慧兰;;巢湖沉积物总磷分布及其地质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成君,曹洁,类延斌,尚华明;中国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环境年代学特征[J];沉积学报;2004年03期
6 王开发;张玉兰;蒋辉;;太湖地区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J];地理科学;1983年01期
7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俞立中;;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8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9 陈国庆;良渚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10 杨晶;论良渚文化分期[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地区仰韶时代遗存及其编年与谱系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卫红;[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张恒 王海明 杨卫;[N];中国文物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过仕伟;;皖中解放区究竟何时改称皖江解放区?[J];安徽史学;1988年04期
2 张良苏;;皖江渔歌[J];人民文学;1961年09期
3 王春夏,王强;800里皖江得安澜——安徽省长江干堤4年建设纪实[J];江淮文史;2004年02期
4 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梁诸英;;重商求利:皖江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近代嬗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张绪;;清代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概况、特点及原因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7 胡惠芳;;近代皖江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影响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董首玉;朱春龙;;皖江航运与皖江城市带雏形的构建(1877—1937)[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周怀宇;;唐代皖江水运与商业贸易[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徐敬宾;;李白的皖江情缘[J];集邮博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敏林;;记皖江联立中学[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盛昌树;;皖江肉鸭产业化发展思路初探[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科卷)[C];2005年
3 李晓帆;;皖江劲旅 青史垂名 铁军精神 后代传承——记七师分会《皖江行》[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4 孙都光;;“东向发展”的助推器——浅析在融入长三角中加快构建皖江产业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蔡博文;;难忘尖山反扫荡战斗[A];老兵话当年(第四辑)[C];2003年
6 金星沐;;皖中军民粉碎日伪军清乡扫荡[A];老兵话当年(第二十一辑)[C];2013年
7 周新武;;回忆皖江解放区统战工作中的若干情况[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友生;黄仰进;;创建“安徽长江渡运安全工程”之思考[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海事专业委员会2001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洁;皖江旅游合作的模式选择[N];安徽日报;2005年
2 汪富贵;加快皖江开发开放[N];安庆日报;2005年
3 通讯员 刘勇;皖江经济热引来海轮频访[N];中国水运报;2006年
4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葛如江 程士华;皖江凭什么慷国家之慨[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5 张驿 肖明;皖江电力为安徽崛起助力[N];中国企业报;2005年
6 燕薇;长江中下游的菜篮子——“皖江”[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7 刘泉;皖江蔬菜大市场龙头和龙身接上了[N];农民日报;2001年
8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孔令刚;构筑支撑安徽崛起的皖江产业带[N];中国信息报;2005年
9 记者 冯珉;银企联姻共享“皖江机遇”[N];安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冯珉;开行青睐皖江示范区[N];安徽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剑飞;民国时期皖江流域的工商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董首玉;航运近代化与皖江地区的开发(1877-1937)[D];安徽大学;2012年
3 房利敏;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陈金勇;芜湖开埠与近代皖江地区社会经济的变迁(1876-1937年)[D];苏州大学;2005年
5 李德孝;皖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海群;芜湖开埠与皖江地区手工业研究(1877-1937)[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阳;唐代皖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李俊峰;皖江城镇带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亮;皖江流域城市结构、功能及其早期转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倪洁;清代皖江流域的自然灾害与民生[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3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5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