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03:15

  本文关键词: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燕山南北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存


【摘要】:燕山南北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与中原和海岱地区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新石器时代晚期(5500-4500aB.P.)中国考古学文化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燕山南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亦发生重大改变。本文即以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对资料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探讨该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内涵,分析遗存间的文化格局与互动关系,以及它们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并得出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特征和时代特点,同时结合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形成该区这一时期区域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动因进行阐释。 全文共分七章。 第1章绪论:对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本文的“燕山南北地区”主要指东起医巫闾山、渤海西岸,西抵大兴安岭南段至太行山一线,北临松嫩平原,南达海河平原北部的广阔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体指公元前3500年-2500年的时间范围,其年代上下限略有延伸,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包含:半坡四期和庙底沟二期两阶段),,或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同时,本章还回顾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史,总结了研究现状,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写作思路。 第2章以陶器为视角的遗存分期、分组与年代:本章通过对10处典型遗址和21处非典型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期研究,得到各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分期认识,并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划分为八组遗存和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约在公元前3600-3000年之间,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半坡四期阶段;第二阶段约在公元前3000-2500年之间,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阶段;第三阶段应在公元前2500年之后,进入龙山文化时期。 第3章考古学文化性质与内涵:本章在第2章研究的基础上,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诸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深入讨论它们的文化性质、分期年代、分布范围等问题,并对它们的遗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前一章划分出的八组遗存有其各自的分布范围、分期与年代跨度、遗存特征,应代表了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哈民忙哈文化、午方一期类型、雪山一期文化、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大沁他拉类型、贾家营类型等八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 第4章文化格局与互动:本章在第3章研究的基础上,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时空框架、谱系关系和文化互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该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与互动的特点。通过对八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文化性质和内涵的了解,燕山南北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辽西地区、燕山南麓地区、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三个亚区。辽西地区先后分布有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小河沿文化和大沁他拉类型;燕山南麓地区出现有午方一期类型、雪山一期文化和贾家营类型;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发现有哈民忙哈文化和南宝力皋吐类型。除午方一期类型、贾家营类型和大沁他拉类型以外,其余五种考古学文化都应属于燕山南北地区的文化系统。这五种考古学文化在谱系关系上虽非一脉相承,且多受到区域外文化的较强影响,但它们应以当地自身的文化特色为主,辽西地区和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仍持续着东北地区平底筒形罐的文化特点。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文化因素进一步地向北传播,此时的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文化和南宝力皋吐类型的文化面貌表现出流行有耳器和体形矮胖的小口双耳壶等文化共性,同时以辽西地区小河沿文化为主导的各亚区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又增强了它们彼此间的联系,使燕山南北地区的三个亚区作为一个整体共性更加突出。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文化格局与互动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1、从兴隆洼文化开始形成的以之字纹为特征的区域文化传统的衰落乃至消失。2、受区域外文化的影响导致区域内文化以陶器组合和器形特征为代表的文化面貌改变。3、燕山南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区含义已发生改变。4、燕山南北地区仍保留着东北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 第5章社会结构与经济状况:本章重点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随着红山文化晚期遗存所代表的本区文化传统的衰落和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等受区域外文化强烈影响下新文化的产生,燕山南北地区由以宗教祭祀活动为核心,阶级分化和社会劳动分工明确的复杂社会结构转变为阶级分层和社会分工不明显的简单社会结构。这次重大变革的发生,使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在此时出现了“倒退”现象,并使其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角逐中处于落后地位。同时在经济状况方面,则由红山文化晚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业模式和较为发达的手工业与建筑技术,转变为混合的生业模式和欠发达的手工业与建筑技术。 第6章环境背景及文化动因:本章结合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区域和时代特征形成的文化动因进行阐释。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诸文化因应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抉择差异,导致具有区域文化传承的红山文化衰落和受区域外文化强烈影响下新的考古学文化产生和发展,使该区由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转变为东北地区与周邻文化区交汇的文化交错带。在这次重要的转变过程中,北方地区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对本区的影响最强,波及范围也最广,从而使燕山南北地区在表现出东北地区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较强的北方地区文化特点,使之成为连接东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两大文化区的重要纽带。 第7章结语:总结了文章中的三点主要认识,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以及在今后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类型[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2 陈畅;;大南沟石棚山墓地形态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3 朱永刚;郑钧夫;;通榆县三处史前遗址调查与遗存分类[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4 王立新;宋德辉;夏宏宇;;吉林洮南四海泡渔场家属区遗址的复查与初步认识[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5 朱永刚;王立新;;敖恩套布和西固仁茫哈遗址复查与遗存辨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6 冯恩学;东北平底筒形罐区系研究[J];北方文物;1991年04期

7 段宏振;燕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文化初论[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8 安志敏;论“文明的曙光”和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实证[J];北方文物;2002年01期

9 方殿春,刘晓鸿;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再一次调查与发掘[J];北方文物;2005年02期

10 张星德;马海玉;;小河沿文化的时空框架[J];北方文物;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2 崔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河套地区与燕山南北的文化联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塔拉 张亚强;[N];中国文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3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小咏;5000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钧夫;石棚山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4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24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5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