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城区遗产要素的认知调查与整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沙历史城区遗产要素的认知调查与整合研究
【摘要】:有“楚汉名城”之称的长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2011年5月新一轮的长沙总体规划的修订再一次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要求,全力构建由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巷、地下文物埋藏区、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构成的完整保护体系,长沙历史遗产的保护进一步深受重视。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凯文林奇教授从意象认知的研究角度对美国的三座城市的环境印象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城市空间的意象划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五大元素构成。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可读性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可意象性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已逐渐发展为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类似于城市意象理论,空间句法也是基于空间认知来解构城市空间的城市形态定量分析方法。它不仅在理论方面遵循分析空间对象的可识别性理念,将城市中容易使人产生距离感甚至冷漠感的大尺度空间划分为若干个相对较小的的可感知的单体细胞,同时,它将人类活动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通过连接值、集成度、深度值等多种不同的维度指标,为城市与建筑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定量描述。 基于这些理论分析基础,笔者结合环境心理学、地理学、空间叙事学、城市学等多学科交织考虑,希望在对长沙河东历史城区内潮宗街、小西门、西湖桥三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历史遗产要素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将城市意象理论与空间句法的结合进行了尝试,综合意象认知的实际定性分析与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实现句法二维认知空间的多元广域拓展。希望能为长沙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从而为实现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上能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该部分着重于阐述国内外历史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状况,以及笔者将此作为研究客体的意义及方法。并通过第二章对文中城市意象调查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的基础上,简单阐述空间句法及其与城市意象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三四章,结合空间叙事学简单了解长沙城市区域空间的发展历程,基于此,围绕历史城区内意象认知展开,首先通过对长沙潮宗街、小西门、天心阁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遗产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做好接下来的意象调研的相关准备。根据林奇研究城市意象的认知地图研究方法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并提取其调研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来获取公众认可度高的意象要素。 第三部分中,第五章节是在综合之前的公众意象调研的前提下,对所调查的历史特色保护区域进行空间数理分析,并将这两种分析结果进行参照对比。并根据其相互关系,结合城市的整体性最优化和空间识别机能最大化,试图在接下来的第六章提出适合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精品设计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14;K8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辅强;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柔性发展与适时更新[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2 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3 张杰,王丽方;通过小规模逐步整治改造 实现历史街区的环境与社区文脉的继承和发展──“2050年的白塔寺街区”中英学生设计竞赛第一名方案设计构思[J];城市规划;1999年02期
4 罗明;;外来文化影响下的长沙近代公馆建筑符号[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6 高亦兰,王佐;当前我国城市历史保护区环境整治研究[J];规划师;2001年05期
7 鲁政,周tD;论城市历史街区的多样性[J];规划师;2004年03期
8 林晓光;胡纹;;让历史重归城市——以哈尔滨花园街历史街区概念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7年03期
9 徐震;顾大治;;“历史纪念物”与“原真性”——从《威尼斯宪章》的两个关键词看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J];规划师;2010年04期
10 赵民;孙忆敏;杜宁;赵蔚;;我国城市旧住区渐进式更新研究——理论、实践与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雪莲;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研究——以广州城市形象的优化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愚;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3 罗明;对长沙近代公馆建筑形态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吴科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人文环境的延续与变迁探析[D];湖南大学;2005年
5 马非;城市肌理在福州旧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张玉龙;述论近代长沙古街巷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谦;主观地图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02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30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