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生成因素三题
本文选题:马家浜文化 切入点:生成因素 出处:《东南文化》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家浜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其文化面貌的形成固有其制约因素。从自然环境、人的能动行为、文化间交流与碰撞三方面可看出:马家浜文化的产生首先植根于特定自然环境之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选择上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行为;与周边文化区人地社会交流及其产生的文化碰撞也对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终形成产生客观影响。
[Abstract]:As the earliest prehistoric culture around Taihu Lake, Majiabang culture has its inherent cultural features and its restrictive factor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llision: the emergence of Majiabang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specific natural environment at first, and there is strong subjectiv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ancestors in settlements, especially in the choice of residential sites. The cultural collis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cultural areas also has an objective impact on the final formation of Majiabang cul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编号:12&ZD133)的资助
【分类号】:K87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2 卢建英;;试析北辛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关系[J];东南文化;2009年06期
3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12期
4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8期
5 梅福根;;江苏吴兴邱城遗址发掘简介[J];考古;1959年09期
6 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8年04期
7 王开发;张玉兰;蒋辉;叶志华;;崧泽遗址的孢粉分析研究[J];考古学报;1980年01期
8 吴汝祚;试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关系[J];南方文物;1996年03期
9 张梅坤;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J];农业考古;1999年03期
10 萧家仪;吕海波;丁金龙;郝瑞辉;;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吴立;王心源;阮铮铮;吴学泽;;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温金梅;;浅谈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王吉怀;;“大禹治水”之“禹会诸侯”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张伟民,姚檀栋,李孝泽,屈建军,韩添丁;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风沙地貌及其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6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陈拓,章典;冰芯与其它记录所揭示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7 胡刚,王乃昂,赵强,程弘毅,谌永生,郭剑英;花海湖泊特征时期的水量平衡[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8 邓晓峰,刘时银,丁永建,沈永平,赵林,谢昌卫;阿尼玛卿山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2004年03期
9 赵强,王乃昂,李秀梅,程弘毅,李育,李钢;青土湖地区9500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10 曹雯;夏正楷;;河南孟津寺河南中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测定及其古水文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肖梦龙;;试论石斧石(石奔)的按柄与使用——从溧阳沙河出土的带木柄石斧和石(石奔)谈起[A];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二册)[C];1980年
4 张丽萍;张锐波;;气候变化与西北生态环境的动态演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5 任振球;;天时地利、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整体观形成的影响[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何勇;丹利;董文杰;季劲均;秦大河;;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黄杰;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矿物学记录及其构造和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5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淑娥;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光释光测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军苗;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志君;内蒙古东乌旗中蒙边界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倩;大兴安岭中段月亮湖记录的21kaB.P.以来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来自TOC、TN及δ~(13)C_(org)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马冀;毛乌素沙漠南缘全新世光释光年代学及古气候环境记录[D];西北大学;2011年
9 肖晓鸣;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环境考古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管小平;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余 ,虞志英 ,恽才兴;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J];地理学报;1959年03期
2 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地理学报;1983年02期
3 黄赐璇,梁玉莲;江苏青墩古人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J];地理学报;1984年01期
4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5 陈中原,洪雪晴,李山,王露,史晓明;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6 黄宣佩,张明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7 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8 ;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2年01期
9 丁金龙;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J];东南文化;2004年02期
10 李长安;桐柏—大别山掀斜隆升对长江中游环境的影响[J];地球科学;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淳;;马家浜文化与稻作起源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蒋乐平;浙江史前文化演进的形态与轨迹[J];南方文物;1996年04期
3 郑建明,陈淳;马家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马家浜遗址发现45周年[J];东南文化;2005年04期
4 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sπ】糩J];东方博物;2006年03期
5 刘宝山;;论马家浜文化之前太湖地区的地理埋藏环境[J];华夏考古;2008年01期
6 田名利;谈国华;徐建清;周润垦;;江苏宜兴西溪遗址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2009年05期
7 田名利;;略论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变迁——兼谈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类型[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8 丁金龙;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J];农业考古;1999年03期
9 田名利;郝明华;彭辉;;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9年05期
10 林留根;;骆驼墩文化初论[J];东南文化;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期——兼谈马家浜文化分期[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洁;增强嘉兴人家乡文化归属感[N];嘉兴日报;2009年
2 杨洁;这里也是中华民族的温暖故乡[N];嘉兴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杨洁 耿俪洳;“马家浜文化是中华五大文化谱系之一”[N];嘉兴日报;2009年
4 驻吴江首席记者 丁长伟;吴江12处文物申报省级文保单位[N];苏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杨洁 耿俪洳 本报评论记者 徐宁;马家浜遗址50年后再次发掘[N];嘉兴日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记者 杨志为;保护马家浜先要理解马家浜[N];嘉兴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杨洁 耿俪洳;马家浜遗址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N];嘉兴日报;2010年
8 记者 沈秀红邋叶丰收 陈 苏 实习生 唐道远;马家浜遗址,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N];嘉兴日报;2008年
9 黄春长 赵世超 王晖;西周兴衰与自然环境变迁[N];光明日报;2001年
10 王巍;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建明;环太湖地区与宁绍平原史前文化演变轨迹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磊;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时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俞嘉馨;环太湖流域史前陶釜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晓庆;跨湖桥文化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文浩;崧泽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翔;龙虬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许鹏飞;试论崧泽文化的分期与类型[D];吉林大学;2009年
7 罗运兵;薛家岗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钱静;苏州玉器工艺的传承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申红宝;陕北地区明长城周边环境整治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郭小敏;姑溪河流域先秦遗址初探[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7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7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