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加索走向孔雀河——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探讨之一
本文选题:高加索 + 孔雀河 ; 参考:《西域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是近数十年中新疆考古的重大收获。它的居民、经济生活、文化观念、与周邻地区间的关系等,是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藏俄罗斯历史博物馆、早年出土于高加索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遗物,与孔雀河青铜时代典型文化遗物间存在清晰的关联,文中提出了孔雀河青铜时代一支居民当是高加索地区徙入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可在古气候研究学界结论的公元前两千年曾有小冰期、并导致欧洲人口流徙的成果中得到支持;论文对移徙地区内相关自然地理形势展开分析,确认存在迁徙之可能;而从中亚两河流域进入天山,穿行天山峡谷东走,进入孔雀河谷,更具天然的合理性。对高加索地区与古代新疆曾经存在过的交通、历史文化交流,在考古、汉文史籍中也多有所见。相关观点,开启了亚欧学术界过去未见、或少见关注的一页新视窗,既值得关注、也值得学界就此展开讨论。
[Abstract]: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the Peacock Bronze Age is a great achievement of Xinjiang archaeology in recent decades. Its residents, economic life, cultural concep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areas, etc., are one of the focal issues concern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The cultural relics of the Bronze Age unearthed in the Caucasus in the early years at the Museum of Russian History are clearly related to the typical cultural relics of the Malacho Bronze 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viewpoint that the Malacho Bronze Age should be the migration of Caucasian area. This view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conclusion of paleoclimatic study that there was a small ice age in 2000 BC, which led to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n Europe. It is more natural and reasonable to enter Tianshan from two river basins in Central Asia, walk east through Tianshan Valley and enter peacock valley. The communic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Caucasus and ancient Xinjiang have also been seen in archaeological and Chinese historical books. The related views open a new window which has not been seen in the past, or rare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Asia and Europe, which is worthy of both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超美;集土家族区域考古文化之大成的新作──浅评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J];江汉考古;2001年04期
2 李学勤;《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达·海馨;高原考古文化悠然崛起——迎来人类发祥之源的发现时代[J];西藏艺术研究;1994年01期
4 鲁岱青;草原考古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评《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J];西域研究;1996年02期
5 马建军,石磊;固原新石器考古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6 鸥盟;;《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简介[J];考古;1999年12期
7 覃德清;从多元起源到一体结构的演进律则——兼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考古文化渊源[J];东南文化;1993年01期
8 俞伟超;四川地区考古文化问题思考[J];四川文物;2004年02期
9 孙连庆;;有关瓦希水路的部分考古文化特征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6期
10 王禹浪;刘加明;;三江平原地域族体考古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祝一志;杨亚长;程鹏;余华贵;康志海;;中国丹江上游地区环境变迁与考古文化更替[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编后记[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3 胡永炎;黄功杨;;青铜时代铜的开采和冶炼[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方;自治区文物界:学十七大精神已落实四项工作[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杨勇;西汉南越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记者 李静;已查明600余处文物点文物藏品13268件[N];东营日报;2010年
4 丁海霖;青铜时代“石城”鲅鱼圈现身[N];营口日报;2008年
5 许宏 荻晔 整理;金道锡行:青铜时代的资源流动[N];东方早报;2012年
6 曹昱;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尼葛丽;博尔塔拉河流域发现早期青铜时代军事遗存[N];中国文物报;2013年
8 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礼器衰落与日用品高度发展:广延的青铜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陈曦 曾江;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研究走向纵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学堂;新疆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基本结构新识[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党郁;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建筑技术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鸿高;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白嘎丽玛;青铜时代蒙古高原鹿造型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樱烁;西周时期邢、燕考古文化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2 努尔古丽;从考古文化看新疆突厥语族各民族萨满教信仰[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罗伊;试论四川盆地早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卉颜;新疆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墓葬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安静平;山东地区青铜时代农业和野生植物利用考察[D];山东大学;2017年
6 艾尤热·艾热提;新疆东天山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制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7 王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演变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图旭刚;辽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遗存初步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52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5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