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商周原始瓷产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1 09:30

  本文选题:商周 + 原始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独立起源且连续发展的文明。其中瓷器的发明和制作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瓷是一种跨时代、跨文化地区反复出现的陶瓷遗存,是由陶发展为瓷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它的起源、发展、传播等问题直接关联着我国陶瓷发展模式以及商周文化的面貌,是考古学、陶瓷史和化学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考古资料明确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商周时期,已经烧制出器表挂釉、质地坚硬、吸水率甚低的原始瓷器。1929年安阳殷墟发掘时,即发现了这种原始瓷器。近80年来,相当数量的商周原始瓷,陆续出土于我国南北各地。自原始瓷发现以来,有关研究便未曾间断,其中,最为人关注莫过于原始瓷的产地问题。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的原始瓷起源于我国南方的江西、浙江等地,然后传播到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二是认为我国的原始瓷几乎同时起源于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后再传播到珠江流域。应该说,两种观点虽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至今未有定论。 近年来,化学成分分析在古陶瓷研究中日显重要。一般说来,古陶瓷原料为就地取料,因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这样,不同地区的陶瓷产品,其元素的组成和含量以及同位素比值都将有所差别。特别是痕量元素,因对陶瓷器的质量不会产生影响,故一般没有人为因素干扰,可基本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陶瓷器中。这些痕量元素便具有颇为理想的“化学指纹”作用,可有效地应用于古陶瓷产地研究等问题。 本文对古陶瓷科技分析中的若干方法学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和尝试,探讨了无损和有损等不同条件下的考古样品分析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通过ICP和INAA等多种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对江西吴城、郑州商城、浙江黄梅山以及山东大辛庄等多个遗址出土原始瓷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科学测试与研究。对大量样品微、痕量元素多元统计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痕量元素组合特征上,北方与南方遗址出土原始瓷迥异;同时,陶器包括部分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也有明确的区别。 结合年代和考古学背景,将北方不同遗址出土原始瓷与南方江西吴城等遗址出土原始瓷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科技角度支持了原始瓷具有多个起源的看法,提出了原始瓷不仅北方有源且具有两种以上不同发展脉络以及南、北方商文化之间的技术传播关系等多个重要观点。 我们的研究指出,原始瓷的产地具有明显的多源性,即我国南北方都有着烧制原始瓷的技术和条件,北方出土的商周时期原始瓷,相当部分应属北方当地的产品。原始瓷起源的单源性或多源性,将对北方白瓷的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甚至可望为理解我国汉代之后瓷器的所谓“南青北白”格局提供新的认识。该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原始瓷产地以及我国瓷器起源和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Abstract]:China ' s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long history , it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and developing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 The invention and production of porcelai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The second is that our country ' s original porcelain originated almost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propagated to the Pearl River Basin .










In recent years , the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eramics . Generally speaking , the ancient ceramic raw materials have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 In general ,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elements and isotopic ratios of ceramic products in different regions will be different . Especially trace elements ,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ceramic devices , can be retained in the pottery basically without human factors . These trace elements have the ideal " chemical fingerprint " function ,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eramics .










In this paper , the problems of several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cera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groped and tried , and 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such as non - destructive and lossy , is discussed ,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some meaningful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cientific test and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original porcelain of many sites such as Wucheng , Zhengzhou , Zhejiang , Huangmei Mountain and Shandong Daxinzhuang through ICP and INAA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iginal porcelain wa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porcelain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t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 and trace elements .
At the same time , there are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ttery and the original china .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background ,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original porcelain unearthed from different sites in the north with the original porcelain unearthed in Wucheng ,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 From the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original porcelain has many origi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original porcelain is not only active in the north , but also has more than two different development pul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commercial culture .










Our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origin of the original porcelain has obvious multi - source property , that is , the technology and conditions of firing the original porcelain in the south of China , the primitive porcelain in the Shang - Zhou period of the north unearthed in the north , and the primitive porcela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hang - Zhou period , which will obviousl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northern white porcelain , and even hope to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o - called " Nanqing North White " pattern of the porcelain in the Han Dynasty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7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瑜;;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先生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J];科学中国人;2007年09期

2 ;无痕资助[J];晚报文萃;2007年01期

3 ;饶子和院士[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汤书昆 教授[J];理论月刊;2009年12期

5 冯端;;贺吴自勤教授八十华诞[J];物理;2011年06期

6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中原文物;2000年01期

7 潘小伦;一种基于EPR(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的大理石产地研究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01期

8 ;文武兼修 强弱皆通 理实兼备——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学名师陈国良教授[J];计算机教育;2008年15期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需求人才[J];生命的化学;1992年03期

10 黄兴章;第三届全国高温超导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J];物理;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吉成名;;汉代食盐产地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2 雷勇;冯松林;冯向前;范东宇;沙因;徐清;程琳;焦兰峰;姜杰;禚振西;;唐代李晦墓出土唐三彩的SRXRF分析与产地研究[A];全国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雷勇;冯松林;冯向前;范东宇;徐清;沙因;程琳;姜捷;禚振西;张松林;廖永民;;典型窑址出土唐三彩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夏源明;;前言[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粒子加速器学会第六届“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终评会纪要[A];粒子加速器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文集[C];2004年

6 王廷芳;;郭沫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情况简介[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郁文;;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中国计算机图形学杰出奖[A];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2008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报告论文奖”获奖名单[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代群邋熊润频;中国科大:少年班将长期坚持,但不推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陈续;创新:建设一流大学的原动力[N];光明日报;2003年

3 记者 刘蓓蓓;“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力学遗著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仇方迎邋通讯员 胡胜友;“科大现象”的文化思考[N];科技日报;2007年

5 王卉;王志珍:知常守朴 自得其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孙闻;“引用榜”清华居首 “收录榜”浙大称雄[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纯友;南极科考新话题[N];安徽日报;2006年

8 记者 刘纯友;中科大今年仍不扩招[N];安徽日报;2006年

9 张树真;合肥良机VS上海良机[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何聪;少年班30年,成败如何看[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国锋;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与产地研究的新进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胡俊涛;ZnO、ZnS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戴雪龙;PET探测器神经网络定位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朱永春;水、醇体系合成金属Ni、Co纳米材料[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钱海生;碳、硅基功能纳米纤维的模板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程敬原;海洋油气勘探仪器参数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谢煜;基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杨柱;以树枝状聚(醚—酰胺)合成的两亲性树枝状聚合物及其药物包裹/缓释行为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陈勇平;通过噬菌体文库鉴定透皮输运蛋白质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黄鲲;LAMOST观测控制与数据获取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恒化器模型中两种具有休眠机制的微生物物种竞争同一种资源的动力学性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姚波;蛋白CMS SH3结构域溶液结构的测定及其与c-Cbl C-末端多肽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王丹丹;hUBF HMG box5蛋白折叠和结构稳定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任祥军;多孔陶瓷膜材料的研制及在气固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赵三平;南海西沙群岛海鸟生态环境演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贾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与发展(1958-1966年)[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勇;移动坐标系FDTD方法在电磁脉冲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葛慧;高分子微凝胶的相变与性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吕新怀;GSAT与WTAP蛋白的克隆、表达纯化以及初步晶体学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唐凌;嗜热核糖核酸酶及其同源蛋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9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959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