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北洞山汉墓陶俑佩绶考——兼论秦汉印绶之制
[Abstract]:A group of well-preserved painted terracotta warriors have been unearthed in the niches of Shanxi Han Tomb in North Cave,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The shapes and colors of the ornaments are particularly clear, which is a precious image material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reveals some new problems about the peishou system in the Han Dynasty. Referring to the examples of pottery figurines in the Han Tombs of Beidongshan, we can see that the "Indo-Shou", which is common in the past literature, is not operable in the actual wearing process. The pottery figurines of the Han tombs of Beidongshan reveal the in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m with a more direct "seal" and "shou" image, that is, using the finer silk fabric "~" as the tie band, so that the "seal" and "ribbon" are associated. Also for the first time to show the world, "shou" components, "~" intuitive imag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wearing ribbon of the pottery figurin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shape of the ribb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not fixed, and although the court has already implemented the system of "Indo-Shou", it has a simple stipulation on the official rank of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ribbon. However, a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as not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of regulation, the Han shou itself in the Han Dynasty changes.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o-Shou system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lso had a gradual and complete process. The widespread use of "Shou" as a decorative name should have occurre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true meaning of "Peishou" also took place in the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类号】:K8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J];东南文化;2010年03期
2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J];考古;2008年10期
3 刘尊志;;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J];考古学报;2011年01期
4 阎步克;;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J];史学月刊;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胜仪;;从唐宋女性服饰变迁看社会上层群体的审美态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2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3 孙斯提;;《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楚晓娟;;唐代女性面部化妆特点[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井中伟;;川渝地区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6 郑春颖;;长川一号壁画中所见高句丽服饰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7 王世立;;别样视角看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及欢情[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乔丽敏;方文山;;《诗经》服装纹饰产生的条件及其含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9 韩天爽;;中西服装文化征貌之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章念;;甲骨文服饰字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松长;;马王堆锥画漆奁盒上的狩猎纹图像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莉莎;;古代草原民族服饰与中原汉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及其文化意义[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旭霞;;元曲里的草原民俗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4 李波;;唐代墓室壁画女性披帛围系法研究[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志刚;;《朱子家礼》与中国礼学的若干问题[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胜团;;《诗经》中所见佩饰及其意义述论[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7 赵旭东;;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13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的读书笔记[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8 李波;;唐敦煌莫高窟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头饰美的现代阐释[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9 纳春英;;圆仁视野中晚唐长安平民男子的服饰——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中心的考察[A];唐史论丛(第十七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韩澄;北京传统首饰技艺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伟;《楚辞》校证[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罗小华;战国简册所见车马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刘芳芳;战国秦汉妆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孙素娟;明代服饰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胡少华;云纹的文化考析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李丽;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王佳丽;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陈静洁;清末汉族古典华服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7 陈峰;衣以“花腰”为表征——云南花腰傣与花腰彝服饰装饰艺术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连敏;装饰艺术在服饰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范盈;唐代襦裙装的研究及其设计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杨;明代霞帔设计元素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建军,梁勇;徐州绣球山西汉墓清理简报[J];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2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J];东南文化;2000年03期
3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J];东南文化;2001年07期
4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J];东南文化;2002年03期
5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2年11期
6 孟强;徐州东洞山三号汉墓的发掘及对东洞山汉墓的再认识[J];东南文化;2003年07期
7 刘照建;徐州地区大型崖洞墓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4年05期
8 梁云;从梁王陵看西汉帝王的丧葬制度[J];华夏考古;2003年02期
9 刘尊志,赵海洲;试析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J];江汉考古;2005年03期
10 唐世欣;;江苏徐州奎山西汉墓[J];考古;197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州楚王陵管理处 葛明宇 孙凤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瑞;[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任彩玲;;浅论北洞山汉墓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相应对策[J];文教资料;2009年05期
2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J];考古;2009年09期
3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J];考古;2000年09期
4 闵浩生;;北洞山汉墓半两钱的年代[J];中国钱币;1989年01期
5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J];考古;2000年03期
6 李银德;徐州发现一批重要西汉玻璃器[J];东南文化;1990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肖昌琦 徐承德;徐州汉墓玻璃杯为我国最早玻璃容器[N];新华日报;2004年
2 肖昌琦;徐州北洞山汉墓墓主为西汉楚国第五代楚王[N];人民日报;2004年
3 束有春;一座陵墓展示一种文化现象[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无锡市考古研究所 夏晓伟;对河南永城保安山一、二号墓形制关系的一点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磊;山石不朽[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290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9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