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崧泽文化纹饰对良渚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07 16:46
【摘要】: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Abstract]:Songze culture and Liangzhu culture have developed a unique patter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social forms. The ornaments of Songze culture are mainly woven patterns carved on pottery, showing a natural and simple "Song Ze style". And the jade carvings of Liangzhu culture, which are called Liangzhu pattern, are based on the animal lines of God, trying to express some abstract thoughts and ideas, which are not ordinary and ordinary things, so it is called "Liangzhu patter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Afte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t appears that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decorative systems show that some ornaments or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inherited from each other, alternately used in pottery and jade, and even evolved into a symbol. The meaning of its symbol also changes with it, which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for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K87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向明;;反山、瑶山年代问题的再讨论[J];东方博物;2008年02期

2 方向明;良渚文化“鸟蛇样组合图案”试析[J];东南文化;1992年02期

3 宋建;;关于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几个问题[J];考古;2000年11期

4 王仁湘;;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的解读[J];文物;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平 ,王依依 ,李林 ,黎毓馨;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汉墓发掘简报[J];东方博物;2005年01期

2 蒋明明;浙江绍兴皋埠任家湾茅家山战国墓清理简报[J];东方博物;2005年01期

3 杜伟;;东汉上虞瓷业生产状况及与“始宁县”之关系[J];东方博物;2008年01期

4 俞珊瑛;;浙江出土青铜器研究[J];东方博物;2010年03期

5 胡继根;陶一波;陈云;程厚敏;陈锺;;湖州妙西独山头土墩墓发掘简报[J];东方博物;2010年03期

6 褚晓波,王结华,徐宏鸣;浙江慈溪掌起缸窑山墓地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5年02期

7 杨建芳;;从玉器考察南中国史前文化传播和影响[J];东南文化;2008年04期

8 方向明;;崧泽文化玉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9 李永宁;肜海元;齐相福;刘文平;刘晓红;范新伟;吴东清;王光远;罗鹏;;宁波鄞州老虎岩三国至唐代墓葬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11年02期

10 张敏;;越国玉器的等级研究[J];东南文化;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蒋璐;中国北方地区汉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胡绍宗;从人形图符到“四体妍媸”[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10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华伟;试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石构墓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彦佐;考古出土的汉砚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钱晓骏;基于良渚文化的设计实践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4 张玲;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田旭;秦汉青铜容器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黄韵璋;环珠江口sκ沃谱鞴ひ仗教諿D];厦门大学;2009年

7 郭明建;良渚文化的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赵荦;新石器时代中国玉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特征[D];郑州大学;2010年

9 王菁;岱子坪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王清刚;2012年度上海广富林遗址山东大学发掘区发掘报告[D];山东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向明;反山、瑶山墓地:年代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9年06期

2 张敏;句容城头山遗址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东南文化;2001年06期

3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年02期

4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薇君;浅论良渚文化的建筑[J];南方文物;2000年01期

2 周玮;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的初步研究——兼及良渚文化祭坛[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3 吴汝祚;良渚文化礼制的形成及其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李之龙;;良渚文化社会形态探析[J];考古;2002年09期

5 蒋卫东;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J];华夏考古;2003年02期

6 张忠培,杨晶;《瑶山》——研究良渚文化必读的著作[J];文物;2004年06期

7 范立君 ,胡宁;寻找失落的文明——读《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J];中国出版;2005年05期

8 钟礼强;;略论昙石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9 刘斌;;华夏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升起——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纪事[J];今日浙江;2006年23期

10 ;传承良渚文明 创建北秀明珠——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情况介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日辉;;良渚文化与文明时代初探[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曹文心;王政;;艺术拆半与巫术象征——论良渚文化的美学文化学意蕴[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3 王心喜;;“小人物”发现“大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评传[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4 杜树志;;一件“良渚文化”时期木鱼加固和脱盐脱水的文物保护研究[A];第六届中国木材保护大会暨2012中国景观木竹结构与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2橡胶木高效利用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慧 市报道组 郁欢;良渚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N];浙江日报;2001年

2 记者 任建明 区报道组 唐永春;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复杂[N];浙江日报;2005年

3 记者 刘慧;全国良渚文化研讨会出新说[N];浙江日报;2005年

4 通讯员 胡伟全 记者 葛树法;余杭良渚将打造成旅游强镇商贸重镇[N];江南游报;2007年

5 记者 郑慧;丘承墩良渚文化“拨云见日”[N];无锡日报;2006年

6 本报驻浙江记者 江仁 实习记者 程云;传承古镇文明 创建北秀明珠[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顾学松;良渚古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N];光明日报;2007年

8 郭琳;71年良渚文化就这样一页页地被翻开[N];杭州日报;2007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步路洛;杭州“良渚古城”论争的来龙去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撰文 徐玲芬;走近良渚(上)[N];嘉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刘演;杭州湾顶部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与良渚古城—塘山大坝的建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月光;良渚文化陶,

本文编号:2316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16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