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江淮地区地震考古的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9-06-25 18:55
【摘要】: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 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Abstract]:The seismic archaeology of four archaeological sites excavated recently in Jianghuai area has been studied, and a wealth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including paleo-seismic events, have been fou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rick chamber tomb of Xiaolijia site in Zhonggu Town has a unified directivity, which shows that it is formed by the tectonic stress in the regional NE-SW direction,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apid deformation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 Most of the vertical hole soil pit tombs in the Tiandunzi site in Hefei have irregular deformation, but the compression and torsional deformation of M66 may be caused by the right-handed strike-slip activity of the Tanlu fault, and also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eismic force. Ancient earthquake relics were found at Dachengzi site and Maanshan Shendong site in he County, mainly seismic cracks, cultural dislocation and folds. An ancient earthquake eve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determined by AMS14 C dating of charcoal in the cultural layer of Dachengzi site in Hexian County. An ancient earthquake event also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rough the archaeological dating of the cultural layer and the cut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cracks and the cultural layer at the Shendong site in Ma'anshan. Finally,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ncient earthquake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Jianghuai area, it is preliminarily considered that the Jianghuai are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is in the active period of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作者单位】: 安徽省地震局;
【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12)
【分类号】:P316;K8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学发,师亚芹;考古数据在渭河断陷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1989年03期

2 姚大全;朔知;陈安国;沈小七;;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特征初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2期

3 刘正荣 ,孟繁兴;以临汾盆地为例论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75年02期

4 侯明金;朱光;Jacques Mercier;Pierre Vergély;王永敏;;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J];地质科学;2007年02期

5 姚大全;朔知;沈小七;唐杰平;陈安国;王志;;安徽考古现场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6 黄玮琼,李文香,曹学锋;中国大陆地震资料完整性研究之一──以华北地区为例[J];地震学报;1994年03期

7 季幼庭;徐映深;李灼华;;考古资料分析在现代构造活动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学刊;1989年03期

8 沈小七;姚大全;刘东旺;翟洪涛;童远林;陈安国;李光;;浅谈新时期下的地震考古及在江淮地区的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0期

9 洪时中;;成都市区及近郊五代时期古墓变形的初步研究[J];四川地震;2007年01期

10 蒋晓春;余小洪;马莉;;中外地震考古学的比较研究[J];四川地震;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小平;王少怀;邹强;;郯庐断裂在胶东金矿聚集区的成矿效应[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2 韩恒悦,黄亦斌;用考古学方法讨论渭河断陷带现代构造运动[J];地震;1994年04期

3 王晓青,傅征祥;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J];地震;1997年03期

4 秦承志,裴韬,周成虎,李全林,韩志军,汪闽,蔡强;震级加权四指标Blade算法及在地震带识别中的应用[J];地震;2003年02期

5 朱红彬;李红;邢成起;韩孔艳;;华北地区第三、四活动期平静幕后期中强地震活动与未来强震[J];地震;2010年04期

6 黄昭;王善雄;;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3期

7 朱红彬;邢成起;李红;杨明波;韩孔艳;;基于应变释放阶段的华北第三、四活动期地震幕划分[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5期

8 谢卓娟;吕悦军;张力方;王玉婷;方怡;;基于现代地震资料确定汾渭地震带分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3期

9 郭增建 ,秦保燕 ,张远孚 ,黎在良;从水平力和垂直力的相互作用讨论我国境内地震的孕育和发生[J];地球物理学报;1977年03期

10 安镇文,杨翠华,王琳瑛,陈立华;地震时空丛集的多重分形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孟娜;韩晓明;;内蒙古地区地震目录质量分析[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伟;基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2 张晓东;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3 潘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4 童劲松;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彭艳菊;基于渤海地震环境的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吴跃东;大别造山带东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马立成;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8 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季宗镇;卞闵杨地区阜宁组储层裂缝定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胡召齐;上扬子地区北部构造演化与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升;山西洪洞地区强地震地质遗迹与地震危险性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刘天翔;基于3S对巢—铜断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3 解秋红;卞闵杨地区构造样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盖殿广;地震预报中的OLAP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谭毅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结构建模与地震动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9年

6 刘艳萍;金翅岭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邵翠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8 魏鑫;郯庐断裂带中段周边挤压应力场演变过程[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苏蓉;滁河断裂特征研究及其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郭秋娜;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明金,王永敏;断裂带的动力学分析——“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方法简介[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2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叶茂林;;漫谈地震考古[J];百科知识;2006年13期

4 任红梅;吕西林;李培振;;饱和砂土液化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5 李最雄,王旭东;古代土建筑遗址保护加固研究的新进展[J];敦煌研究;1997年04期

6 李s,

本文编号:2505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05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