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中的翼兽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4 21:02
【摘要】:两千多年前,人们将图像刻画在砖石上,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画像石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两汉社会现象最直观的记录。画像石艺术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表现的是当时人们对生活的认知,有的还在图旁加上题榜,增加其说明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翼兽,研究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丰富汉代历史的细节、获得民俗学方面的资料。 “麒麟”、“比翼鸟”、“龙”、“凤”起初都是谶纬迷信的具体内容,以后转化为吉祥,被人们喜闻乐见。“应龙”“白象”等祥瑞翼兽在汉画像中出现,和谶纬思想是分不开的。“吉祥”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说文》解释吉祥,吉者善也,祥者福也,一语道出中国人对吉祥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寓意的追求。汉画中的翼兽图像经过发展完善,是我国吉祥符号的一部分,它结合着伦理的“孝悌”、“升仙”的渴望,对美好“图谶”的追求,对“动静”之美的感悟,和对“有无”的深刻理解,成为吉祥的永恒主题。内在的文化彰显于直接的图像之中,促成了博大精深的汉代艺术。 直到现在,汉代人如何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的谜团仍然存在,但是通过对细节之处的解析,我们尽可能地还原出一幅幅较为完整的的场景,汉画翼兽是一扇窗户,展现了汉代人生活的另一面,是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对生死之交时刻的态度、以及对神灵世界的信仰的体现,最终照亮了他们灵魂离去的路程。
【图文】:
两汉墓葬发生了变化,盛行了两千余年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横式的墓穴,,用砖和建筑墓室,形制上多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种变化是从西汉中期开始,先发生在黄河流域到各地。砖有可塑性、稳固性以及长久性的特点,砖室墓的大量出现,实际上表明了地上建筑技术的极步,这一习俗和进步反映出当时社会中政治、经济及价值观、宗教观的改变。东汉时,砖室墓图 1-1 画像石上的龙首(为墓室过梁上的图案), 河南南阳出土
画像艺术地域特点明显,据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划分,主要有五个风格中心嘉祥,二、徐州,三、南阳,四、绥德、离石,五、四川。当时同属一个刺史部地区往往风格手法一致。嘉祥地区多采用平面线刻的技法,类似绘画,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山东济宁孔孟之乡周围地区的画像多呈现伦理纲常,而山东沿海东南部地区则因是东夷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神宗教、奇幻的画像石较多。徐州地区是西汉与东汉的交通枢纽,中原地区,画像中的建筑高大、豪华。图像画面繁复条运用多变。南阳地区中的翼兽图像想象力丰富,神兽的题材较多,活泼奔放。绥德地区的图像概括简剪影效果明显,四川地区粗犷质朴。小结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对于兽的造型艺术特点已经形成,由写实的兽类造图 1-2 汉代画像石出现的主要区域(局部大图为笔者绘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42;J522
本文编号:2576430
【图文】:
两汉墓葬发生了变化,盛行了两千余年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横式的墓穴,,用砖和建筑墓室,形制上多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种变化是从西汉中期开始,先发生在黄河流域到各地。砖有可塑性、稳固性以及长久性的特点,砖室墓的大量出现,实际上表明了地上建筑技术的极步,这一习俗和进步反映出当时社会中政治、经济及价值观、宗教观的改变。东汉时,砖室墓图 1-1 画像石上的龙首(为墓室过梁上的图案), 河南南阳出土
画像艺术地域特点明显,据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划分,主要有五个风格中心嘉祥,二、徐州,三、南阳,四、绥德、离石,五、四川。当时同属一个刺史部地区往往风格手法一致。嘉祥地区多采用平面线刻的技法,类似绘画,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山东济宁孔孟之乡周围地区的画像多呈现伦理纲常,而山东沿海东南部地区则因是东夷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神宗教、奇幻的画像石较多。徐州地区是西汉与东汉的交通枢纽,中原地区,画像中的建筑高大、豪华。图像画面繁复条运用多变。南阳地区中的翼兽图像想象力丰富,神兽的题材较多,活泼奔放。绥德地区的图像概括简剪影效果明显,四川地区粗犷质朴。小结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对于兽的造型艺术特点已经形成,由写实的兽类造图 1-2 汉代画像石出现的主要区域(局部大图为笔者绘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42;J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本文编号:2576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7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