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6 16:08
【摘要】:磨盘山遗址是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盆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磨盘山组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扁平度;磨盘山组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在次级分类比较中与南亚类型在鼻眶形态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广西壮族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蒙古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其他新石器对比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代表"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鲤鱼墩组和昙石山组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与"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关系疏远。
【图文】:
2期周亚威等:磨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219图1Ⅰ:M3翼区和顶骨处的孔状结构;Ⅱ:M4龋齿,扭转齿,M4扭转齿;Ⅲ:M4蛛网膜粒凹Fig.1M3porestructureofthepterionareaandparietal;M4Rot,M4rotated-tooth;M4depressedofthearachnoidvillus宽指数为69.32,属于阔额型;上面指数为48.09,属于阔上面型;眶指数为80.97,属于中眶型;鼻指数为53.74,属于阔鼻型。综上,M1:A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变平度的颅形特点。鉴于M1:A欠发达的犬齿窝和鼻根凹,发育简单的颅顶缝,,高宽的颧骨以及水平方向上较大的面部变平度等特征的存在,显示在大人种的归属方面M1:A应纳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范畴。2.2比较与分析2.2.1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比较为了解磨盘山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在体质类型上的渊源关系,我们将磨盘山M1:A定义为磨盘山组,分别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北亚类型、东北亚类型和南亚类型
2期周亚威等:磨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221图2云南元谋县磨盘山遗址M1:A男性颅骨Fig.2MalecraniumofM1:AfromtheMopanshansite,YunnanProvince基摩组(杰别兹)、通古斯组、蒙古组等8个近代颅骨组的17个项目进行比较(表4),以便理清磨盘山人骨的种系特点。下面我们采用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值的方法来比较各对比组之间的关系(表5),结果显示磨盘山人骨与广西壮族组(0.76)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藏族A(0.93)、藏族B(1.50)、华南组(1.62),与蒙古组(2.84)最为疏远。组间差异均方根的计算公式为:R=2.2.3与相关古代组的比较为进一步了解磨盘山组与其他新石器时代人群的亲缘关系,我们在更广阔的地域空间上选择了鲤鱼墩组[5]、菜园组[6]、柳湾合并组[7]、姜家梁组[8]、西山组[9]仰韶合并组[10-11]、昙石山组[17]和甑皮岩组[19]与其进行比较(表6)。运用组差均方根值(表5)、欧式距离系数(表7)和聚类分析(图3)来判定磨盘山组与其他对比组的关系。欧式距离系数计算公式为:Dij=21()mikjkkxx=∑图3显示,在刻度20-25范围内,比较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甑皮岩组、昙石山组、鲤鱼墩组和磨盘山组,第二大类是柳湾合并组、姜家梁组、西山组、仰韶合并组和
【图文】:
2期周亚威等:磨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219图1Ⅰ:M3翼区和顶骨处的孔状结构;Ⅱ:M4龋齿,扭转齿,M4扭转齿;Ⅲ:M4蛛网膜粒凹Fig.1M3porestructureofthepterionareaandparietal;M4Rot,M4rotated-tooth;M4depressedofthearachnoidvillus宽指数为69.32,属于阔额型;上面指数为48.09,属于阔上面型;眶指数为80.97,属于中眶型;鼻指数为53.74,属于阔鼻型。综上,M1:A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变平度的颅形特点。鉴于M1:A欠发达的犬齿窝和鼻根凹,发育简单的颅顶缝,,高宽的颧骨以及水平方向上较大的面部变平度等特征的存在,显示在大人种的归属方面M1:A应纳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范畴。2.2比较与分析2.2.1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比较为了解磨盘山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在体质类型上的渊源关系,我们将磨盘山M1:A定义为磨盘山组,分别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北亚类型、东北亚类型和南亚类型
2期周亚威等:磨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221图2云南元谋县磨盘山遗址M1:A男性颅骨Fig.2MalecraniumofM1:AfromtheMopanshansite,YunnanProvince基摩组(杰别兹)、通古斯组、蒙古组等8个近代颅骨组的17个项目进行比较(表4),以便理清磨盘山人骨的种系特点。下面我们采用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值的方法来比较各对比组之间的关系(表5),结果显示磨盘山人骨与广西壮族组(0.76)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藏族A(0.93)、藏族B(1.50)、华南组(1.62),与蒙古组(2.84)最为疏远。组间差异均方根的计算公式为:R=2.2.3与相关古代组的比较为进一步了解磨盘山组与其他新石器时代人群的亲缘关系,我们在更广阔的地域空间上选择了鲤鱼墩组[5]、菜园组[6]、柳湾合并组[7]、姜家梁组[8]、西山组[9]仰韶合并组[10-11]、昙石山组[17]和甑皮岩组[19]与其进行比较(表6)。运用组差均方根值(表5)、欧式距离系数(表7)和聚类分析(图3)来判定磨盘山组与其他对比组的关系。欧式距离系数计算公式为:Dij=21()mikjkkxx=∑图3显示,在刻度20-25范围内,比较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甑皮岩组、昙石山组、鲤鱼墩组和磨盘山组,第二大类是柳湾合并组、姜家梁组、西山组、仰韶合并组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守者;孙玉林;;磨盘山中育树人——记阿城市玉泉镇磨盘山园艺示范场场长樊淑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年05期
2 姚学良;;四川西昌磨盘山深大断裂对徐家梁子隧道的影响[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2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建宏;;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探讨[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凤滨邋记者 胡占富;过半市民年内有望喝上磨盘山水[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记者 薛婧;磨盘山水源地保护摆上日程[N];黑龙江日报;2006年
3 记者 薛婧 李天池;60万哈尔滨人喝上磨盘山水[N];黑龙江日报;2007年
4 记者 薛婧;哈尔滨六十万市民喝上磨盘山水[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 牛泽刚;磨盘山电站开工建设[N];延边日报;2007年
6 记者 胡占富;磨盘山供水二期开始打压试水[N];哈尔滨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胡占富;400万冰城市民共饮磨盘山水[N];哈尔滨日报;2009年
8 薛婧;磨盘山,50亿会不会打水漂?[N];黑龙江日报;2004年
9 刘晓丰 薛婧 马秀芬;别让磨盘山变成“洗脚盆”[N];黑龙江日报;2004年
10 彭s
本文编号:2583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8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