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田野调查基础上的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通过前期的田野调查、资料掌握及熟悉,将贺兰山主脉各岩画点的人面岩画作为研究对象,对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进行重新分类,并从图像母题视角阐释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意涵。贺兰山人面岩画调查资料丰富,以往研究者对贺兰山人面岩画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缺乏从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母题视角的探索研究,同时,也尚未建立起岩画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论。本文采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并从图像母题视域阐释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意涵,是岩画研究新方法的构建以及新视角的探索。本文以时间、空间为背景,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及理论观点对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内涵意蕴、生成流变、空间场域等问题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探讨。从图像层面将中国各分布地区的人面岩画图像进行横向比较,阐述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论文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范围,解释相关概念,梳理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研究动态及研究发展,介绍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与第二章是贺兰山人面岩画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对贺兰山周边的古生态环境变迁、史前人文环境、古代族群迁徙及经济文化类型进行纵向阐溯,旨在阐明贺兰山人面岩画分布地域的生态演变、文化发展及族群迁徙的整体状况,展现贺兰山地域古代人群的社会与文化形态。第二章从空间层面,分析贺兰山人面岩画场域内的多种神圣元素,这些神圣元素与人的行为实践、象征符号共同形塑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场域——神圣空间。第三章到第六章是主干部分,第三章从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本体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将贺兰山人面岩画主体图像依据图像构形元素划分为A、B、C、D四种类型。第四章运用图像学方法,从图像母题视角分层阐释图像核心构成元素与图像意涵。通过图史互证、图图互证,结合人面岩画个案,从视觉语义结构分解、分析岩画的图像内涵,揭示人面岩画图像背后的文化隐喻及思维认知。贺兰山A型人面岩画图像中包含有三种意涵:第一种A型一式人面岩画,包含眼睛元素的兽面崇拜、祖先崇拜及神灵崇拜三位一体,祖先、神灵及动物可以互相转化;第二种A型二式及三式人面岩画,表征神灵崇拜,蕴含有祖先崇拜思想;第三种A型四式人面岩画,表征祖先与神灵中间使者的巫师,具有半人半神性质。B型人面岩画为蕴含男性生殖涵义的祖先崇拜,无顶饰B型人面岩画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有顶饰人面岩画带有神圣性,为祖先神的象征。C型人面岩画造型独特具有神巫色彩,为隐喻天神地yG观念的神格面具。D型人面岩画的构形元素为女性生殖符号,与生殖巫术、丰产巫术、祈雨巫术相关,D型人面岩画表征女性生殖内涵。第五章以图像为线索,将贺兰山人面岩画放置于中国人面岩画大背景之中,从图像数量、技法、图像类型等角度对中国各分布地区的人面岩画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各分布地区人面岩画的异同性,阐明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独特性及中国人面岩画的多样性。第六章与人面岩画单点起源说进行理论对话,以第五章的图像比较为基础,进一步从人面岩画与人面文化的关系、人面岩画的文化时空区位进行宏观及微观讨论,论证中国人面岩画的多点生成,并延伸探讨了美洲人面岩画与中国人面岩画的文化关系。第七章从人类学、图像学角度对贺兰山人面岩画进行综合性讨论,论证贺兰山人面岩画的生成、流变及其巫术-宗教文化属性,阐述图史互证,图图互证在岩画阐释中的意义。结语部分总结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母题的复杂性及文化区位的特殊性,指出贺兰山人面岩画在中国人面岩画中的地位以及图像学研究方法在岩画研究中的启示与展望。
【图文】:
.奶m”^.. 二:;:逡逑图1-2全新世时期冬、夏季风形势图1逦'逡逑/THi邋4邋J逡逑n邋’,逡逑图1-3贺兰山地理位置图—'逦图1-4贺兰口地理位置图逡逑宁夏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雨干旱,林木稀少,为中国森林覆盖率较低的省区之一,逡逑植物种类较少,荒漠草原以及干旱草原的覆盖率分别为20%-30%与40%-70%,低于中国逡逑温带草原覆盖率的平均水平。>历史时期,宁夏的森林覆盖比现今密集,,分布也比现在广逡逑阔。在宁夏南部,山地以及沟谷湿地的植被为乔木,黄土原之上的植被多为疏林灌木草逡逑原。宁夏北部大部分地域为荒漠草原,在不同气候阶段呈现出不同面貌。4根据考古出土逡逑的遗物,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宄》中推断出在仰韶文化至逡逑Press.邋2004

图1邋-7邋水洞沟遗址地理位置_逡逑'部分数据信息来自银川博物馆展板,部分来自《水洞沟一邋1980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袁广阔;;古代中国与美洲交往研究检视[J];南方文物;2015年04期
2 王春雪;冯兴无;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张晓凌;关莹;高星;;宁夏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2015年04期
3 王晖;;古“凿齿民”写照:史前獠牙人头像玉雕属性考——兼释史前东南方拔牙习俗与古“凿齿民”形象之矛盾[J];文史哲;2015年04期
4 王政;;原始巫人戴羽、饰羽与“美”之本义[J];文艺研究;2015年06期
5 孙晓勇;;西辽河流域同心圆纹眼睛人面岩画文化内涵探析[J];民族艺术;2015年02期
6 郭晓红;陈志炜;;贺兰山苏峪口岩画调查简报[J];文物;2015年01期
7 鹏宇;;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人面纹玉衣片浅析[J];华夏考古;2014年04期
8 吴文祥;葛全胜;;气候突变、人口增长、地理限制与夏朝的建立[J];中原文物;2014年05期
9 王晓琨;张文静;;中国人面像岩画传播路线探析——以将军崖和赤峰人面像岩画为例[J];东南文化;2014年04期
10 张启彬;;升仙之途与飞升工具——以马王堆一号墓朱地彩绘棺为例考察灵物图像的来源与文化[J];荣宝斋;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乌兰;;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史前人面饰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晓勇;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本文编号:
2615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1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