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03:00
【摘要】: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类的牙齿形态、牙齿磨耗、龋病、牙周病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食物由粗硬变为细软,咀嚼器官的功能刺激日渐减弱,牙牙合系统的发育潜力受到削弱,因而形成咀嚼器官日趋退化的遗传倾向。对古人类牙牙合标本的研究可以纵向地观察颌骨及牙齿的演化。另一方面,人类的口腔疾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伴随着人类的演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对古人类口腔疾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其加以控制。 少陵原西周墓地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东南约5公里的杜曲镇东杨万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对其进行发掘,鉴定为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家族墓地遗址,时间跨度几乎贯穿整个西周。该遗址共发掘西周墓葬429座,殉马坑3座,仰韶时期灰坑12座。经鉴定为平民墓葬,属于社会中级阶层,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社会人群牙齿形态及口腔疾病的平均水平。该批标本的研究对于了解西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口腔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收集整理少陵原西周墓遗址出土的包含牙齿的147例颅骨标本,详细记录每个个体牙齿的形态、磨耗、龋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及第三磨牙萌出状况数据,对所有测量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对少陵原西周时期人恒牙形态及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从一个侧面分析该时代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及其健康状况,同时为中国人口腔演化研究积累一份数据资料。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牙齿形态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47例颅骨标本1749颗恒牙。报告了该批研究对象的牙齿形态参数。研究对象男女性别间有64.3%的牙齿形态参数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集中在上颌根长、颈宽、冠厚、颈厚,下颌冠宽、颈宽、冠厚和颈厚。 牙齿磨耗状况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47例标本1758颗恒牙。结果显示:平均磨耗度为2.10°。不同磨耗度的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3° 1° 2° 4° 0°。同名牙齿磨耗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I1 C M1 I2 P1 P2 M2 M3。牙齿磨耗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不同年龄组的同名牙平均磨耗程度间有统计学差别。男女性别间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平均磨耗程度有统计学差别。 牙齿龋病状况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47例标本1760颗恒牙。结果显示:患龋率为51.70%,龋齿率为12.50%,根尖周病患病率为1.76%。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率、龋齿率和根尖周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龋坏部位以邻面龋居多,龋坏程度以浅龋最多。不同年龄组的龋坏部位、龋坏程度的总体构成比均不相同。患龋率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 牙周病状况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25例标本1496颗恒牙。结果显示:以人数统计,牙周病患病率为96.00%;以牙数统计,牙周病患病率为78.61%。同名牙患牙周病情况由重到轻依次为:M1 M2 M3 P2 P1 I1 C I2。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牙周病患病率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别。 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研究共观察记录了112例标本276颗第三磨牙。结果显示:正位萌出率为60.95%,先天缺失率为32.48%,阻生率为4.38%。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上颌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率和阻生率均低于下颌,正位萌出率高于下颌。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男女性别间有一定差异,牙齿磨耗、龋病、牙周病及第三磨牙阻生和缺失相当普遍。其龋病的类型和好发部位与现代人有所不同。牙齿磨耗的程度重于现代人,牙周病发病率也高于现代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颌骨牙齿演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口腔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图文】:
1.3 测量项目具体项目包括:牙齿全长:切嵴或牙尖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1);冠长:切嵴或牙尖到颈缘线顶点的垂直距离(图2);根长:颈缘线顶点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3);冠宽:近中面和远中面最突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4);颈宽:近中和远中颈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图5);冠厚:唇舌径或颊舌径之间最突点的水平距离(图6);颈厚:唇舌或颊舌颈缘线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7)。
具体项目包括:牙齿全长:切嵴或牙尖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1);冠长:切嵴或牙尖到颈缘线顶点的垂直距离(图2);根长:颈缘线顶点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3);冠宽:近中面和远中面最突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4);颈宽:近中和远中颈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图5);冠厚:唇舌径或颊舌径之间最突点的水平距离(图6);颈厚:唇舌或颊舌颈缘线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7)。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2;R78
本文编号:2620194
【图文】:
1.3 测量项目具体项目包括:牙齿全长:切嵴或牙尖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1);冠长:切嵴或牙尖到颈缘线顶点的垂直距离(图2);根长:颈缘线顶点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3);冠宽:近中面和远中面最突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4);颈宽:近中和远中颈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图5);冠厚:唇舌径或颊舌径之间最突点的水平距离(图6);颈厚:唇舌或颊舌颈缘线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7)。
具体项目包括:牙齿全长:切嵴或牙尖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1);冠长:切嵴或牙尖到颈缘线顶点的垂直距离(图2);根长:颈缘线顶点到根尖的垂直距离(图3);冠宽:近中面和远中面最突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4);颈宽:近中和远中颈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图5);冠厚:唇舌径或颊舌径之间最突点的水平距离(图6);颈厚:唇舌或颊舌颈缘线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图7)。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2;R78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原海兵;朱泓;;牛河梁红山文化人群龋齿的统计与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玉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居民的牙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郑兰爽;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人骨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朱文晶;陕西地区出土2200年前人颌骨及牙齿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4 邓邦莲;陕西地区出土3000年前人牙齿根管形态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补蔚萍;陕西地区出土2200年前人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0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2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