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晚期巴蜀文化兵器装饰性动物图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8 02:23
【摘要】: 兵器是晚期巴蜀文化遗存的重要门类,考古发掘出土数量多,个性突出,为理解晚期巴蜀历史文化提供有效媒介。通过综述巴蜀兵器研究的历程,认为前辈或侧重于单种兵器形制类型,或侧重于兵器上铸刻纹饰符号,而鲜见将二者结合者,且对纹饰符号之研究,往往不将纹饰、符号区别对待,又大多只重视虎形象的认识和解读,忽视了大量存在的鸟图像及蝉图像。因之,试从兵器符号纹饰中析出装饰性倾向明显的“装饰性动物图像”,这一名词包含三类主要的动物题材:虎、鸟、蝉,及其他零星存在的动物形象,如:牛、蛇、蜥蜴等。 重点对虎、鸟、蝉三类主要动物题材进行类型学分析,概括各类图像的构图特征、装饰规律等,并结合载体——兵器形制,建立各类型图像流行的时空框架,从而勾画各图像的变化轨迹,概括蜀地及其内部和巴地不同兵器制造传统体现于装饰性动物图像上的特点及相互影响。A、B、Ca、Da、Ea型虎图像,A型鸟图像,AaI式蝉图像约战国早期出现于以平原区及环平原北为代表的蜀地,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晚期,A、Ea型虎图像,A型鸟图像及AaI式蝉图像分布扩展至峡江区及环平原西;战国中期属于巴地的峡江区产生出Cb、Db、Dc、Dd等虎图像,区别于平原区及环平原北,到战国晚期,,Cb、Db型虎图像分布及于环平原西;其他一些图像类型标本较少,分布零散,规律性不强。A型鸟图像与AaI式蝉图像之间的界限引导推测了蜀地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兵器制作传统。此外还涉及图像渊源的探索及牟托M1及器物坑出土兵器性质的推测。
【图文】:

周人,白草,灵台,宝鸡


图二四径渭流域三角地带两周兵器兽面装饰1,洋西客省庄M12:5(《洋西发掘报告 ))1963,p.118图七六, 1)2.宝鸡竹园沟M7:l59(((宝鸡弓鱼国墓地》1988,pll5_图九二,5).3.张家坡M66:23(《张家坡西周墓地》1999,p.181图135,5)4.北吕IVM206:3(((北吕周人墓地》1995,p.91图九三,6)5,张家坡M165:23(《张家坡西周墓地》1999,p.176图133,6)6.灵台白草坡Ml:54(《考古学报》1977.2,p,113图一一, 3)7.灵台白草坡淞:18(《考古学报》1977.2,P.113图-一一, 1)8.灵台白草坡MZ:12(((考古学报 ))l977,2,p.ll3图一一,2)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5.8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孟;巴族地区青铜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牛富萍;巴地巫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张明杰;互动中的巴文化:巴文化的开放性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2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42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f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