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11:05
【摘要】: 本文以包括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约距今7000~4000年)为研究的时空范围,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演变过程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来探讨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依据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起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其次依据各典型遗址或样品采集地点地层的对应关系,建立可与考古学文化对比的环境考古地层堆积序列。最后,分析探讨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河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位置恰好在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过渡带上,因此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研究全新世以来环境气候的变迁,是我们深刻理解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乃至以后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变化及其时代特征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是仰韶时代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受大暖期黄河中游仰韶时代诸文化的大扩张影响。其中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出现与大暖期仰韶文化的北进和后岗一期文化向西北迁徙密切相关;仰韶时代中、晚期文化的发展也与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一次次的北进导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有关。 三是龙山时代的降温事件,导致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化与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陕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址数的激增和河套地区石城聚落的出现均与降温事件造成不同地区人类文化的迁徙、文化的冲突有关。此外,石城带空间分布的变化与气候的变化而导致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的移动密切相关。
【图文】:

示意图,老虎山,凉城,榆林


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做了较多环境考古方面的研究,其中凉城老虎山剖面具有典型性,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有关学者合作对这一剖面进行了研究。老虎山剖面自上而下分14层(图2),其中第8层年代为距今4050年左右,第12层底距今6305士90年,第13层应在距今7000年前,这些堆积大体相当于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可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来环境气候的变迁过程。此外,老虎山剖面还可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三道沟剖面[4l]相比较。

地层剖面,冰楔,剖面,年龄


有关学者在内蒙古大青山调角海子度2015m)高湖漫滩上人工挖掘一个1.43m的剖面(图3),并对剖面反映的的气候状况进行研究[43]。剖面底部约距今11450年。当时按Icm间隔取样,每个样品的时间分辨率最高为10a/cm,,最低为170a/cm,一般为40~SOa/cm。在深62~64cm处出现第二层由植物残体构成的为分解泥炭层,14c年龄为距今7060士95年。深50~51cm处为第二期冰楔开口处,泥炭发育在50cm处中断,冰楔开口宽度为scm左右。开口之下1~Zcm处泥炭的年龄为距今6330士90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7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小瑾;杨桂芳;武法东;;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小瑾;河套地区(内蒙古磴口)晚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陈笑霞;内蒙河套盆地中晚更新世地层易溶盐特征与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644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44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b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