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湖地区早全新世环境演变与遗址缺失原因的环境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21:08
【摘要】:江苏太湖地区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北靠长江、东临太平洋,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荡众多,人类活动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水体波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因此,对太湖地区不同区域位置分布的遗址地层进行古环境研究将不仅为江苏文明探源及文化兴衰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和佐证,更能为中国气候变化及环境演变提供区域信息,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多角度的认识古文化,更深入地了解古文明的兴衰更替,了解古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将今论古”思想指导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海面变化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影响的环境考古研究”和“江汉平原早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研究”的共同资助下,选取了苏南太湖地区两处遗址地层(宜兴骆驼墩遗址和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和一处自然沉积剖面(平望梅堰自然剖面)为研究点,以基本的考古年代框架为基础,借助于AMS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重矿物、锆石微形态、粒度、铷锶、离子含量、氧化物等自然科学手段,并结合考古遗址发掘材料和文献资料,对江苏太湖地区至今未发现早全新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宜兴骆驼墩遗址和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无论从地理位置、遗址性质、地层堆积以及丰富的文化遗迹、遗物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和代表性。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麓向平原过渡地带,是该区域典型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东山村遗址位于太湖边缘长江之滨,是崧泽文化时期的典型聚落遗址之一,两处遗址地层中同时拥有10ka-7kaBP的自然沉积地层,在记录古环境演变信息和过去人类活动信息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同时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区域,东山村遗址位于太湖东北部,平望梅堰自然沉积剖面位于太湖地区地势较低区域的东南部,对三个地点沉积环境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够客观真实的还原太湖地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了解人类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能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太湖地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 骆驼墩遗址、东山村遗址和平望自然剖面中泥炭层的存在,东山村遗址地层中轮藻和大量植物碎屑的存在,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地层样品离子含量的测试与分析,锆石微形态的变化等,都说明太湖地区地势较低区域,在98ka-7.2kaBP期间普遍以流速较缓和、沉积动力时强时弱的湖沼相陆地浅水沉积环境为主。 通过东山村遗址、骆驼墩遗址和平望梅堰自然剖面地层的铷锶含量及其比值变化、泥炭层形成与消亡年代、重矿物、粒度等分析认为,早全新世太湖地区地层沉积物的淋溶度普遍偏高,化学风化作用较强,降水量普遍偏多而且不稳定,气候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但中途出现较多的干湿冷暖波动。在11.6ka-11.2kaBP期间,降水量从整个剖面的最大值降到最小值,尤其在11.2kaBP左右可能出现相对干旱事件;在9.8ka-9.1kaBP之间,降水量总量偏多,风化作用由强到弱,尤其在9.1kaBP左右降水量普遍降到一个低值,反映气候变干;在9.1ka-8.2kaBP之间,降水量偏多,气候偏湿,风化作用较强,整体显示气候以暖湿为主,但在82kaBP左右降水量出现低值,气候迅速变干;在8.2ka-7.0kaBP之间,降水量由多到少,风化作用相对减弱,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且表现相对稳定;尤其在7.2kaBP左右降水量达到一个小峰值,沉积动力相对较强,气候出现较为明显的暖湿现象。 综合分析遗址地层和自然剖面地层的气候变化信息,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江苏太湖地区全新世早中期至少存在五次气候异常事件,即:11.3ka-11.2kaBP干冷事件、9.1kaBP干旱事件、8.2kaBP冷干事件、7.2kaBP暖湿事件、5.9kaBP干旱事件。其中四次干(冷)事件与同期北大西洋全新世冷事件和中国季风衰弱事件的主流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 太湖地区地势低洼,河湖荡漾成群,在早全新世时气候偏暖湿,降水量不稳定,沉积动力波动频繁,这种自然条件比较不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人类在此区域生产生活的痕迹不会太多;同时太湖地区在12.9ka-7kaBP之间的层位,有厚薄不均的泥炭层发育,再加上全新世高海面的影响,在7kaBP之后的文化层之间有大量淤积层的存在,这些沉积物的堆积也可能掩埋和/或破坏已有的人类生活遗迹,因此太湖地区7kaBP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难以被发现。
【图文】:
江淮平原(张之恒,2004),江苏已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有吴县草鞋山、吴江袁家埭、武进潘家塘、苏州越城、张家港东山村、常州好壤、桐乡罗家角、宜兴路蛇壤等(图2.01)。马家浜文化的生产方式以稻作农业为主(吴汝祚,1999;郑建明,2005),渔猎经济在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生产工具有石器和骨器,石器以镜、斧、凿等器形为主,骨器以镞、镖、匕等器形为主,还有少量网坠、陶许等陶质工具。在陶器及器形方面,早期以夹砂褐陶为主,器形以牛鼻耳罐比较有特色,,晚期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器形以腰沿爸、爸形鼎、单把杯、豆、收腹盘等比较有特色;房屋建筑方面,多为长方形,用木板作柱础,用洰壳等铺塾夯实,周围多有排水沟;墓葬方面,随葬器物较少,以日用陶器为主,部分墓葬中有使用玉璜等装饰品的现象。17
图2.02江苏核泽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图江苏裕泽文化遗址:1.替庙遗址(10~20m); 2.朝傲头(10?20m); 3.左湖n0~20m); 4.磨盘壤(6~8m); 5.城山头(20~30m); 6.三城巷(8?10m); 7.戎家山(丨0?20m); 8.九里村(6~8m); 9.枕头山(10~20m);10.菩帽顶(4~6m); 11.潘家塘(0~2m); 12.磨盘填(4?6m): 13.寺缴(2~4ni); 14.张村青傲(0~2m); 15. -?墩(2~4m); 16. 二:星村(4~6m); 17.北诸荡(4~6m); 18.仙v岫眨
本文编号:2646178
【图文】:
江淮平原(张之恒,2004),江苏已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有吴县草鞋山、吴江袁家埭、武进潘家塘、苏州越城、张家港东山村、常州好壤、桐乡罗家角、宜兴路蛇壤等(图2.01)。马家浜文化的生产方式以稻作农业为主(吴汝祚,1999;郑建明,2005),渔猎经济在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生产工具有石器和骨器,石器以镜、斧、凿等器形为主,骨器以镞、镖、匕等器形为主,还有少量网坠、陶许等陶质工具。在陶器及器形方面,早期以夹砂褐陶为主,器形以牛鼻耳罐比较有特色,,晚期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器形以腰沿爸、爸形鼎、单把杯、豆、收腹盘等比较有特色;房屋建筑方面,多为长方形,用木板作柱础,用洰壳等铺塾夯实,周围多有排水沟;墓葬方面,随葬器物较少,以日用陶器为主,部分墓葬中有使用玉璜等装饰品的现象。17
图2.02江苏核泽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图江苏裕泽文化遗址:1.替庙遗址(10~20m); 2.朝傲头(10?20m); 3.左湖n0~20m); 4.磨盘壤(6~8m); 5.城山头(20~30m); 6.三城巷(8?10m); 7.戎家山(丨0?20m); 8.九里村(6~8m); 9.枕头山(10~20m);10.菩帽顶(4~6m); 11.潘家塘(0~2m); 12.磨盘填(4?6m): 13.寺缴(2~4ni); 14.张村青傲(0~2m); 15. -?墩(2~4m); 16. 二:星村(4~6m); 17.北诸荡(4~6m); 18.仙v岫眨
本文编号:2646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4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