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新乐上层文化初探
发布时间:2020-05-25 08:17
【摘要】: 新乐上层文化是沈阳地区较早命名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但与其发现和命名相比,对该文化的进一步工作和研究则显得较为缓慢。长期以来,我们所能看到关于新乐上层文化的的资料仅限于七十年代末《新乐遗址试掘报告》中提到的内容,而且时至今日尚无专门的研究性文章。究其原因,一是当地考古工作的重点不在此处,二是一些考古资料未能及时发表。此外,由于沈阳地区正处于辽西与辽东文化的交汇之所,故而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多呈现出或此或彼的特点,在考古学文化性质的认识上,本地区也出现了多个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命名,如高台山文化、顺山屯类型、湾柳遗存、老虎冲类型等,这也给我们认识和研究该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带来一定难度。 本文在以往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工作之便,把近年来沈阳地区配合基建考古中发现的一些青铜时代材料逐一进行分析,并将多年来未发表的新乐上层文化墓葬材料稍作整理,从遗址和墓葬两方面,通过典型陶器的分期,对新乐上层文化的分期和年代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而后,结合文化因素分析,基本廓清了新乐上层文化的文化性质和面貌。
【图文】:
M8:长方形土坑墓。男性,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脚在 M7 头前,与 M6平行。双手交于胸上,胸上部盖满陶片,不见其他葬具,也没有随葬品。M9:椭圆形土坑墓,东西长 l15、南北宽 75、深 30 厘米。底距地表 170厘米。单人侧身屈肢葬,头向东,男性,屈肢较甚,呈蹲踞状,双手也交于胸上。随葬陶器三件,深腹圜底小杯,高领圆腹罐及陶鼎。小孩鬲棺葬:仅 M10 一座。M10:为一幼儿鬲棺葬。鬲棺系用一双横耳大陶鬲做底,上置一个红陶盆做盖,里面葬一幼儿,两腿伸向两袋足,幼儿随葬有七枚环状骨珠。总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A、土坑竖穴墓;B、以单人葬为主;C、葬式以屈肢葬为主;D、墓葬方向不统一;E、随葬器物组合以壶、罐、碗(钵)为主。⑵墓葬分组:这些墓葬的方向不统一,随葬品多少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墓不见随葬品。M4--M6、M9—M14 等 9 座墓葬出土有陶器,可供我们对比研究。根据报告提供的四组叠压打破关系及遗物特点,,这 9 座墓葬可以区分为早晚两组(图十九):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2
本文编号:2679849
【图文】:
M8:长方形土坑墓。男性,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脚在 M7 头前,与 M6平行。双手交于胸上,胸上部盖满陶片,不见其他葬具,也没有随葬品。M9:椭圆形土坑墓,东西长 l15、南北宽 75、深 30 厘米。底距地表 170厘米。单人侧身屈肢葬,头向东,男性,屈肢较甚,呈蹲踞状,双手也交于胸上。随葬陶器三件,深腹圜底小杯,高领圆腹罐及陶鼎。小孩鬲棺葬:仅 M10 一座。M10:为一幼儿鬲棺葬。鬲棺系用一双横耳大陶鬲做底,上置一个红陶盆做盖,里面葬一幼儿,两腿伸向两袋足,幼儿随葬有七枚环状骨珠。总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A、土坑竖穴墓;B、以单人葬为主;C、葬式以屈肢葬为主;D、墓葬方向不统一;E、随葬器物组合以壶、罐、碗(钵)为主。⑵墓葬分组:这些墓葬的方向不统一,随葬品多少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墓不见随葬品。M4--M6、M9—M14 等 9 座墓葬出土有陶器,可供我们对比研究。根据报告提供的四组叠压打破关系及遗物特点,,这 9 座墓葬可以区分为早晚两组(图十九):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2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9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7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