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三国两晋南北朝墓葬出土牛车俑群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09:44
【摘要】: 以薄葬为特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政权的分割、疆域的分治、朝代的频繁更替、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的融合等因素,对这一时期的墓葬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这种种因素也造成了现代考古学在此一时段研究的薄弱。 以牛车为中心的俑群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有了较多的发现。本文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牛车、牛车俑群所具有的考古学意义进行了考察。 首先,以牛车为中心的俑群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这就意味着,它们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制。因此,本文首先对牛车、鞍马、俑群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并以这一分析为基础,将牛车俑群这样的组合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时期墓葬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一、牛车俑群发展的初期:三国至西晋时期;二、牛车俑群发展的壮大期:东晋十六国时期;三、牛车俑群发展的鼎盛期:南北朝时期。 接着,本文从交通史的视角对牛车这一本体进行了研究。牛车取代马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出行时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牛车为什么会取代马车,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则从发掘出土的实物出发,通过对牛车结构的研究以及对牛车内部增加了凭几这一特色物的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即一、车厢形制的变化和进步可能是牛车代替马车的重要原因:二、车厢内部设施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牛车替代马车。 牛车鞍马俑群的意义不止在于其对交通史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墓葬制度研究方面,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从牛车俑群所具有和表达的出行的意义看,,其是中国古代随葬出行工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二、牛车俑群是表现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动态组合;三、牛车俑群表现的其实是墓主的卤薄。
【图文】:

牛车,山东,黄牛


曾被盗掘。牛车及俑的出土情况:根据报告作者提供的图看,牛车出土于墓室前端、靠近雨道的地方,而且牛车背靠东壁。出土牛车1件(图1)。车为卷棚式顶,棚可掀起,其上釉己经剥落。后板刻方格网纹,两轮外侧饰辐条8根,车轮直径13厘米。棚车由黄牛牵引,黄牛瘦小,四肢直立,尾下垂,埋头拉车。黄牛满施褐色釉。车棚长16、宽n.5、车高H.8厘米。牛长巧、高6.8厘米。俑2件。1件跪坐姿态,双手合于胸前,面部丰满,肥鼻大眼,头戴尖帽。高17、最宽8厘米。另一件造型相同,唯头上扎巾。高163,最宽7.5厘米。图1安徽马鞍山市佳山东吴墓出土牛车2.洛阳北郊西晋墓出土牛车’”墓葬情况:该墓为方形单室砖券墓

西晋墓,鞍马,洛阳


宽19、直径14.4厘米。从陶车与陶牛的出土位置观察,二者原应为一体,即为一牛车。其他重要出土物:陶马1件(图3)。立姿。马背配鞍。通体施白粉,马鞍以红色线条描绘。俑只剩下头部,2件。图2洛阳北郊西晋墓出土牛车车厢图3洛阳北郊西晋墓出土鞍马3.北京西郊两座西晋墓出土牛车20墓葬情况:两墓均为砖室墓,由雨道和墓室组成,平面呈菜刀形。1号墓全长4.68米,墓室后壁和左右壁皆略呈弧形,顶部拱券。墓室长3.48、宽1.86、高2.45米。2号墓的形制与1号墓相同,唯墓室略小。全长4.38米,宽、高与1号墓相同。20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两座西晋墓》,《考古》1964年第4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87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沂;;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考议[J];华夏考古;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淑瑶;;简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邵磊;;梁铸公式女钱考述——兼论南京出土的公式女钱范[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4 晋文;;浅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及影响[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胡阿祥;;六朝历史研究刍议[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屠燕治;;六朝的五铢细钱——杭州西湖五铢细钱及铸钱遗物研究[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7 黄思法;;地方文化资源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叶骁军;;关于古都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之管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芦峗s

本文编号:2687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687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