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1:04
【摘要】:门楣匾额历史悠久,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及建筑装饰,目前学术界对于匾额的文化内涵关注较少。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存有大量的门楣匾额,它们多悬挂于古祠堂、古厝的大门或厅堂之上。古祠堂分为专祠和宗祠,本文统计泉州市区有历代专祠50座,或存或泯,祀有各朝名宦;现存宗祠42座,遍布大街小巷,专供宗族祭祀。而凡祠堂必有匾,匾额内涵丰富,如匾额中的姓氏祖籍:中原和北方居民于西晋末年与唐代大量南下进入泉州,他们不忘旧土,故在匾额中以“衍派”的形式将源流地写明;又如匾额中的先祖遗风:泉州族人将先祖的德操风范或族内先贤的光辉事迹以“传芳”、“流芳”等形式题于匾上,为族人树立榜样,流芳百世;其次匾额中还蕴含着忠、孝、廉、节等儒家思想,而这些绵延千载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化功能,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道德伦理,进而维护了社会稳定。再次匾额背后的血缘与宗族提升了家族凝聚力,使得泉州许多企业借助于宗族的力量发展壮大,即可保持家族长期繁荣,又促进了泉州的经济发展。此外台湾的汉族多为福建移民,先民们思念故土,将祖籍地的匾额照搬而来,悬挂于古厝或祠堂之上。而这些异曲同工的闽台匾额是先人们渡海入台的最好证据,见证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如此重要的匾额却遭自然、人为因素破坏,逐年减少。因此,我们应对古祠堂、古厝及其门匾加以保护,使其传之后世,发扬光大。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嘉鸿;;黄土高坡托起的圣仪:陕北左村祭仪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梁红军;;儒家德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祁郝;;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文化月刊;2014年35期

4 阮滢玲;;现代化视角下的祠堂重建——以闽东坂中村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5期

5 吴宇翔;关瑞明;;泉州伊斯兰建筑遗存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6 陈支平;;闽南文化的历史构成及其基本特质[J];闽台文化研究;2014年01期

7 陈国水;陈维曦;;实事求是的陈庆镛[J];炎黄纵横;2013年12期

8 林长华;;根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厝[J];东方收藏;2013年05期

9 吕变庭;刘坤新;;略论阿拉伯贸易对南宋经济和政治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10 王丽梅;;闽台文化的同质性及其保护、发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杰;庞骏;;宗族、祠堂变迁视野下传统聚落空间解析——以福建省石狮市永宁古卫城为例[A];2015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漳州匾额文化[N];闽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海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金婕;清代匾额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翁梯敏;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教育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文成;地方历史遗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清;论泉州传统建筑装饰的多元化特征[D];苏州大学;2006年

6 宁小卓;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13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713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